我们队的能人们
我是2013年毕业后来到陕北矿业韩家湾煤矿安装队参加工作的,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我发现我们队有许多足智多谋的能人。他们远离家乡的繁华,在陕北矿业的热土上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筑起一个又一个精品工作面,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装点着瑰丽人生,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赞歌。
四两拨千斤的张建芳
张建芳是我来安装队认识的第一个班长,一米六的身高,一百来斤的体重。看到这瘦弱的身体,大家习惯叫他“大个子”。这个体型和高大的液压支架相比甚是弱小。你可知道,正是由他带领自己的班组将200多米长的刮板输送机、12米长的煤机和100多台液压支架机械安装在了综采工作面。由于繁重的工作强度和井下阴暗潮湿的特殊环境,让他的腿有了问题,四十岁的小身板走起路来和常人不一样了。“小李,在煤矿干活要用巧劲,不能用蛮力,你刚来不久,得多用用脑子。”老张常常教导我说。
恪尽职守的姚志宏
提起姚志宏,大家都会称赞一番,他是队里名副其实的干家子。回撤工作面时,工作面机尾的条件总是比机头的差,水坑深,难度大,而每次都是他负责回撤机尾的液压支架。2014年12月在韩家湾煤矿1004工作面回撤中,他带领我们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八九个人,在机尾撤出架子最多,提前几天完成机尾的回撤任务。老姚在工作中公私分明,有一次我们换衣服准备下井,他手机响了。他说:“早不打电话,迟不打电话,上班呀,手机响了。”接也没接,匆忙换好作衣下井去了。老姚勤俭节约,从不浪费材料消耗品。一次铺设韩家湾煤矿2005工作面顺槽路面,路面两边要架好模板,才能保证路面棱边的坚硬,要用铁丝连接好煤壁上的钉子和模板,有一段大概需要一米左右的铁丝,我剪下一根长的准备替换模板上的短铁丝,他坚持用之前用过的短节铁丝拼成一根,有时你会看到四五根短节铁丝连成一根。老姚对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在2013年被评为生产服务分公司“先进个人”,在2014年被评为陕北矿业公司“先进工作者”。
智多星王红
“咱队上肯用脑子干活的人不多,王红是最会想办法的一个,能用机械,从不会让大家去用体力蛮干。”这种类似的话,我听到很多人说过。2013年年底回撤韩家湾1003工作面,架前支护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每个液压支架前面都要支起两根6米长,水桶那么粗的圆木。要将这些笨重的木头架到3米高的支架上,让很多人犯了难。很多人凭着力气大,个子高,身体灵活几个人配合用蛮力将圆木架设上去。老王没有像他们那样,他观察了一下周围,发现有支架上有挂网用过的绞盘和小滑轮。他组织大家将圆木正对支架放好,在支架前端挂一个滑轮,将绞盘上的钢丝绳绕过小滑轮绑在圆木靠近支架的一端;在旁边的支架上将绞盘上的钢丝绳绕过另一个挂在柔性网上的滑轮绑在圆木的另一端,让两个人绞动绞盘,圆木升到顶时,打起护帮板,稳住靠近支架的一端,同时用单体支柱支起圆木的另一端,让圆木紧贴顶板,然后让人站在空油桶上用铁丝将圆木绑紧在柔性网上。然后放下护帮板,按上述办法将另一根圆木绑紧在支架前。就这样,我们按照同样的办法很快就干完了。“嘿嘿嘿,干活不想办法能行?你看它就有多难,咱还不是照样干完了。”老王乐呵呵地对我们说。
兢兢业业的张定国
张定国是大家认可的皮带大拿,也是我们队的工长。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从不让从己手下干出来的活打半点折扣,大家喜欢叫他“一根筋”。2014年11月我们队开始安装3-1煤的盘区皮带,老张从开始安装皮带架到驱动装置、张紧装置、制动装置、卸载装置以及皮带的安装都亲自下去组织。经常看到他一个人用扳手紧紧螺丝,用撬杠撬撬夹紧的皮带件,在十几度的坡上,有时一个班来回走四五趟,那段时间他的心全系在这部皮带上,本来挺瘦的一个人也消瘦了不少。回撤安装的时候,他一边组织大家干活,一边观察顶板异象,同时协调人员加快完成生产任务。总之,他一直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
当然,我们队上人才济济,能人也数不胜数,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安装队每年都能成功地完成四五次工作面安装回撤的任务。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经验,也学到了坚持不懈,不惧困难的精神。
(李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