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5年03月27日
企业瞭望
03

央企境外资产不能成“监外资产”

□张绪才

3月7日,国务院国资委官网发布一则招标公告,委托第三方核查央企境外资产。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透露,总额超过4.3万亿的央企境外资产基本没有审计。(3月18日《北京青年报》)

总额超过4.3万亿的央企境外资产“基本没有审计”。这就意味着,央企境外资产,实际成了“监外资产”。令人惊诧。

央企资产,无论是境内的、还是境外的,一概是国家资产,都必须“一盘棋”接受国家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不能游离于审计监督之外,也不能分割开来。而且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监管的权力,就会无法无天;没有监管的资产,就会导致腐败。如此巨大的资产监管几乎是“真空”状态,必然产生风险和腐败。

现实中,近几年央企境外投资亏损的例子并不罕见,早期有2007年中航油5.5亿美元巨亏案,近期有中铁建承建沙特轻轨净亏41.48亿元事件。与此同时,资产大量流失或者流进个人腰包。如未经批准或未办理有关法律手续,将国有资产以个人名义在外注册,大肆将资本投资转移到海外,从中谋取非法利益。也有部分企业人员肆无忌惮挥霍、浪费,甚至侵吞国有资产,屡屡刺痛百姓的神经。

为什么会出现监管“真空”状态?据说在过去多年实践中,不成文的做法是审计署只对110多户中央企业中的57户进行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其余企业由有关部门组织或者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由相关部门组织或者委托他人审计,这好比就是让一个人的左手去审计右手,无形给央企以及央企境外资产留下了巨大的制度性漏洞,几乎是让“境外资产”成了“监外资产”,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就不可避免。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大趋势,这个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未来境外资产会越来越多。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央企境外投资涉及金额大、敏感度高,政治经济利益相互交织,如果对央企境外资产不能纳入审计监督视野,对国有企业实行国家审计全覆盖,这既不符合法律规定,也势必造成央企境外资产——国有资产的安全风险,令人担心和忧虑。

审计是一个监督制度,央企资产不能游离于国家审计监督之外,形成一本“糊涂账”,必须纳入国家审计的“笼子”。眼下,中央巡视组正在对央企展开专项巡视,审计部门也应当借此东风,应该尽快对央企、各类国企海外投资经营和资产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审计。先把底子摸清,然后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审计,并做出长远设计,以审计监督“一盘棋”确保央企境外资产包括境内资产,不再出现严重问题和严重流失。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