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劳模的话 劳模的心
——欢送陕西劳模代表团赴京见闻
昨日上午,在欢送劳模代表团赴京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大巴车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有关劳模的话题。
劳模的话、劳模的心,让小小的车厢里充盈着正能量。
杨栋:干好自己的活
34岁的杨栋是韩城矿业下峪口煤矿采煤一队采煤班班长。这位洛南小伙,在短短六年时间里,从一名到处揽工的农民工,成长为熟练掌握中型采煤机技术的采煤工并“火速”被评选为全国劳模。
同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一样,杨栋每根指头的指缝间,黑色的煤渣总是洗不干净。劳动赐予他粗糙双手的同时,也赐予了他荣誉。谈起朴素的价值观,憨厚的他说:“付出了就有回报。”
白芝勇:崇尚“智造”
37岁的白芝勇是中铁一局第五工程公司精密测量分队队长。这位曾获得全国最美职工、最美青工荣誉的四川小伙,同大多数技术型职工的认知是一样的:新时代的全国劳模,除了要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还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白芝勇崇尚“智造”。这些年,忙于高铁线路勘测的他,不断用实践证明着技术创造的魅力。“高铁线路勘测,轨道的精准度和平整度,一毫米也不能差。”作为新时期的劳模,他时常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姚伟:残障人士需要肯定
40岁的姚伟是18名全国先进工作者中的一位。自幼失去双臂的他,通过自我奋斗,一步步走上了西安市残疾人劳动就业中心就业科科长的职位。在去机场的路上,姚伟两次用右脚和牙齿熟练接听电话的一幕,让大家由衷佩服。
谈起荣誉,姚伟说,这是党和政府对残障人士的肯定,正如省委书记赵正永说的:“评选先进要给残障人士一定的名额。”
他呼吁社会:给身残志坚人群更多的肯定和机会。
石光银: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72岁的石光银,1984年举家搬进陕北定边县沙区,31年来植树造林25万亩,成为全国承包治沙第一人。2000年,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此次赴京,石光银是4名特邀全国劳模之一。谈起多年的奉献,古稀之年的陕北汉子说,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治理沙漠建设美丽中国,无怨无悔。说起劳模精神,他铿锵有力地说:“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本报记者 薛生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