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对话”先进模范
本报记者 郭玉军 摄
在陕西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大会上,记者“对话”先进模范,倾听他们对新时期模范责任的诠释。
巧借劳模故事激励青年职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参会的特邀全国劳模、58岁的李令选长期在海外艰苦环境工作,同大多数企业高管一样,为大学生频繁跳槽、职工队伍不稳定感到忧虑。
2010年,李令选当选全国劳模后,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先进模范,逐渐摸索出一套“劳模育人法”。
“西飞公司的全国劳模薛莹,文化程度虽不高,但在实践中得到了国内外客机生产商的认可。”李令选不知多少次给青工讲述薛莹的故事——一个技校毕业生,靠着肯吃苦、肯钻研的劲头,带领一班人为波音公司等国外知名飞机生产厂商加工零部件,产品工艺和质量超过欧美技工,改变了老外对中国技工技术粗糙的偏见,为西飞揽到稳定的客户。
“劳模群体是宝贵财富,是企业管理的活素材。”聆听了习总书记劳模大会的讲话,李令选更加坚信自己的“劳模育人法”。
在继承和创新中发挥模范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重要。在秦腔等非物质文化产业市场萎缩、面临失传和消失窘境的现状下,继承和创新愈发重要。
宝鸡市戏曲剧院副院长、51岁的秦腔名旦仝凤琴靠着不断创新秦腔表演形式,靠着一波接一波的公益演出被评为全国劳模。
仝凤琴说:“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靠着对秦腔的热爱,几十年间不离不弃。”为了传承秦腔这一古老剧种,她曾多次跑到山西向一位老艺人拜师,捡回《踩跷》等秦腔失传的表演形式;为了挽回秦腔的颓势,她在传统秦腔表演中加入现代元素,如《天女散花》中加入魔术和伴舞,获得了年轻观众的认可。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