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5年05月06日
头版
01

照金——革命老区的城镇化样本

新华网陕西频道5月5日电(记者 郑昕)由于自然与社会等原因,革命老区在不少人印象中总会与欠发达的经济、脆弱的生态联系在一起。然而在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这个曾诞生过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老区,凭借数年的努力摸索出一套可借鉴复制的模式,在逐步实现城镇化的同时,得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红利。

无伤痕开发的“绿色”理念

照金镇总面积244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人,农业人口占95%以上。1933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照金领导创建了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培育出了独立自主、顽强拼搏的“照金精神”。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照金与我国一些革命老区一样,存在着地理位置远、群众就业率低、城乡差距大、发展步伐慢等难题。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旅游配套匮乏等现实问题,极大制约了照金群众的安居乐业。

2012年,随着《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全面实施,铜川市委、市政府与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携手,对照金这个红色小镇进行整体开发,使老区群众摆脱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环境,在享受到与城里人相同公共服务的同时,依然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无伤痕开发’是我们在建设新照金伊始就定下来的理念和原则。”陕文投下属的陕西照金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文涛说,为避免城镇化进程对于照金原本生态的影响,这里每一栋楼的位置、每一棵树的去留,几乎都经历了严密的论证研究。

无损伤,在照金不只意味着不推山、不砍树,而是根据地形地貌和生态特点,调整建筑物位置,利用天然地形打造了景观和水系保留并充分利用原有绿地和树木。随着“山、水、树”和“楼、院、巷”空间格局的立体融合,具有本地文化元素的景观体系跃然眼前。

开发建设过程中,照金镇全力保留当地的每一片原始风貌。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外1933广场的改扩建过程中,广场北侧的小山包按规划本来需要推平硬化,但最终保留下这片茂密的小树林,达到了更加自然的景观效果。

不仅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也没有因为快速的城镇化进程而改变。走在照金镇中心宽敞整洁的街道上,记者能够感受到“照金人在绿色的海洋中微笑”的真实内涵,老区淳朴、善良、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社会生态得到了充分保护。

(下转二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