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送给老劳模
国家储备库的“好管家”刘明谦
从城区驱车十多公里来到一个沟道里,周围绿树环绕,一条小河从沟底缓缓流过,刘明谦管理的库房处于半山腰唯一的一条水泥路旁。
刘明谦1998年从部队转业到陕西储备物资管理局四七七处工作,先后从事过外勤、消防、纪检等工作,2009年3月,他主动放弃党委办公室的工作,到“一线”当一名普通的保管员。他以库为家,刻苦钻研学习,很快熟练掌握了仓库保管技能,成为“行家里手”。对待工作认真负责,随叫随到,从不含糊,成为储备仓库的“好管家”,2012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
见到刘明谦的时候,他正在库房外面清除杂草。
“我的工作其实很单调,整天就是与笤帚、扫帚、铲刀、抹布打交道。”刘明谦说。
其实并不像刘明谦说的这么轻松,刘明谦所管理的仓库为国家储备库,存放着大量物资,保密性高。每次进入库区都是两个仓管员同时出入,认真填写记录,时间要精确到秒。到达一个库房门前,先检查周边的环境、通风口、排水道……两个库管员同时在场才能开启重达1吨的两道安全门,经过两道安全门,进入全年温差只有2到3度的库房,一手拿手电筒,检查温湿度,清扫库房,一一核对入库物资。
刚一进入库房,就见他从库房一角拿起小笤帚,扫了起来。其实地面干净得几乎一尘不染,箱子上也是一点灰也没有。
“没办法,习惯了,他平时把半干抹布装在塑料袋里随身携带,看见哪儿脏就擦一擦。”和他搭档的库管员孙香娥说。
随后要仔细检查垛位、垛形有任何变化,有无鼠虫害……必须确保达到“四无六净”、“物证账卡”四相符。
为了保证物资在出库前不出任何质量问题,安定性不受影响,温湿度必须达标。如果温度湿度不达标,就要查找原因,太干燥了要增湿,太潮湿了要降湿除潮。
早已成为“行家里手”的刘明谦,每次工作中遭遇什么天气、面对多少温湿度、出现什么情况、采取何种措施、取得什么效果,他都能应对自如。
不一会,记者就感觉有点瑟瑟发抖,因为库房内与外面的温差近20度,这对库管员的身体绝对是一个考验。
库区,冬天北风呼啸,冻手冻脚;夏天烈日当头,一身臭汗。在这里刘明谦坚持了六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天第一个领钥匙,最后一个交钥匙,在不打扫卫生的情况下,每检查一遍所管辖的7个库房就要步行2公里,3个小时。
“荣获省级劳模后,刘明谦没有感到自满,反而觉得身上的压力更大了,在之后的工作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四七七处副处长张新党说。
2012年11月初,管理局决定创建三栋精品示范库,在对库房引洞、站台顶的墙壁、窑帘进行粉刷美化过程中,需要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志跟班作业、质量监督。每天工作时间长、任务重。在病情没有完全康复的情况下,刘明谦主动要求跟班作业。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7点,同施工队一起出入库区,在施工现场坚守了十余天,严格把关。
因为表现突出,2013年他又被评为国家物资储备系统先进个人。
面对记者采访,不善言谈的刘明谦说:“获得这样的荣誉是集体的功劳,我会继续发扬劳模精神,为单位贡献更大的力量。” 见习记者 古晓娟
张庆安:传好“接力棒”
张庆安(左一)
从西安供电公司一名普通的变电运行工,到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今年53岁的张庆安在变电运行第一线一干就是32年。
5月14日一大早张庆安就和他的同事从西安赶往临潼变电站。“今天的工作是春安检查,检查可以有效排查设备的安全隐患,为电网迎峰度夏奠定基础,所以检查一定要认真细致。”张庆安在车上叮嘱道。“这几个消防器材过期了,怎么回事!”正在检查的张庆安变得严厉起来。“已经上报了,安检处正在处理。”临潼运维班长鬲明赶紧解释道。“安全无小事,一定不敢大意了。”张庆安不忘叮嘱。查责任制落实、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设施管理、防误操作管理……从早上10点到下午1点30分,3个多小时,张庆安和他的同事一项项认真检查。下午2点,随便吃了几口饭的张庆安顾不上休息又前往下一个变电站继续工作。
变电站是整个电网中一个重要的节点,电就是经过了这个中间环节的升压或降压,顺着电力线路奔流入户的。1983年3月,高中毕业的张庆安成了一名变电运行工。“我什么电力知识都不懂,要不是我师傅恐怕我只能天天依葫芦画瓢混日子。”师傅李根谋给什么都不懂的张庆安进行的第一堂教育课,就是设备巡视。“巡视过程你要用眼睛看、要用耳朵听设备的声音有没有异常,还用鼻子去闻有没有绝缘材料过热时产生的特殊气味,有些时候还要用手去触试非带电部分的温度有没有异常升高。这都是最基础的。”张庆安抱怨道,“那按您这要求巡上一天也巡不完啊。”李根谋说:“你做每一件事,就是要认真负责,不要马马虎虎,把什么事都不当回事,一通才能百通啊”。李根谋带着张庆安认识设备的外形内貌,了解设备的性格特征。就这样,张庆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成了变电室最勤劳的学生。白天师傅操作时,他就用眼睛当照相机,记下每个先后流程、每个动作。晚上,他就自己看书学习各种电力知识。慢慢的,张永安成了变电运行的“大拿”,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在2007年获得陕西省劳动模范。
“我能当上劳模,我的师傅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从我当上劳模至今,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传递好接力棒,让新一批技术人员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骨干。”张庆安说。正是因为这个心愿,张庆安成了出了名的“严师”,可是只要是能帮助到工友们进步,他就成了不怕吃苦的“慈父”。随着电网建设步伐日益加快,新投、改造变电站数量逐渐增多,设备型式也越加多样。为了满足变电站人员对新投设备验收的使用需要,张庆安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仅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写出了《变电工区新投变电站验收标准手册》,内容包括从变电站设备验收及启动要求、新变电站投运标准化流程图、验收规范、设备验收项目等各个方面,方便了变电运行人员对1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变电站现场一、二次设备新投、大、小修后验收使用。整整54页,每个文字、
每个表格、每张图片他都仔细琢磨,精益求精。“这是为了让大家业务
水平更上一层楼,所以更不能出
一点差错。” 本报记者 钟洁
赵二宝:永不褪色的“彩虹”
赵二宝(左一)
在宝鸡这片天里,有两道“彩虹”。其中之一是赵二宝这个永不褪色的彩虹,还有一个就是被称为二宝化身的“二宝劳模工作室”。他们共同实现了宝鸡这块西部重镇上所有市民生活的绚丽多彩,灯火辉煌,成为市民心目中照亮前方的永恒彩虹。
2003年前,以赵二宝的名字谐音命名的“二保紧修服务队”成立;2005年,赵二宝被评为全国劳模。那几年,“一保客户满意、二保政府放心”的“二保”服务理念放飞宝鸡,与两道彩虹一起成为和谐宝鸡的名片。
时隔10年,再回首,让我们一起去宝鸡看“彩虹”。
见到赵二宝,不变的是热情依然,精神依旧,改变的是岁月的痕迹。58岁的赵二宝难掩苍老,头发开始变得稀疏,额头爬满皱纹……
“前年延伸服务连心卡客户还有27个,随着李麦成、毛瑞琴、张毅等老人相继去世,陈平生、郑海喜常年不在,目前连心卡客户只剩8个,加之城市建设加快,许多平房户搬到了新楼房,用电稳定,延伸服务的月平均工作量比过去减少了10%。即便这样,我们的服务还一直在延伸,但目前我们工作的重心已转移至配网运维和检修工作,因为这块工作任务更重、难度更大,我们已从台前的延伸服务逐步转入幕后的配网运检工作。”说及如今的工作状态,赵二宝的阅历愈发显得沧桑。
我们都知道10年前,二保服务队之所以能走出宝鸡,让社会群众认可,主要是延伸服务搞得好。那么现在延伸服务还做吗?赵二宝告诉记者:“如今,二保服务队机构虽然撤销了,但现在的二宝劳模工作室在运维上一直服务于营销,接到客户的95598报修电话,我们仍然会及时为客户做好服务”。
“2013年6月15日,年近80岁、患有严重半身不遂的连心卡客户罗文斌搬了房子,新的房子没有照明插座,赵二宝带领工作室成员对他进行回访时发现这一情况,当即现场买材料,无偿为他装好了新插座。罗文斌激动地说:‘没想到你们还能再为我服务’”宝鸡供电局新闻中心朱继周用这样的故事回答了记者。
现在赵二宝在新的角色中继续发挥劳模本色,创新不断,服务不断。
本报记者 王何军
李秦生:遨游书海乐享人生
今年63岁的李秦生是咸阳市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的第一位省部级劳模。
说起自己的经历,老秦如数家珍。起先在建筑一线当工人、班组长、党支部书记、厂长,1991年被建设部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公司工会主席马孝正告诉记者,老秦这个劳模,确实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马孝正称,李秦生当年连续20年都是先进,还当过九届全省人大代表,当年还就职工权益和建筑企业发展做过专门的提案。
提起自己如今的生活,李秦生称很充实。“现在的生活习惯很好,早上散步,晚上看看新闻联播,读书看报,一天就过去了,吃得香睡得好。”老秦呵呵笑着说。
如今,李秦生还在咸阳一家民营建筑企业当监理,还有一笔收入。老秦告诉记者,自己的一双儿女,都不在身边,一个在拉萨、一个在包头,所以自己也没照看孙子的烦扰,目前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
提起自己看书、买书的经历。老秦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通常自己早上6点起床,沿着咸阳湖走一圈,来回也就5公里,回家吃完早饭,再沿着咸阳二号桥步行去上班。晚上回家饭后第一件事就是收看新闻联播,雷打不动。之后就是看书,最近正在看贾平凹的《老生》。老秦称自己喜欢读贾平凹的书,不光因为他是陕西作家,作家身上也有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影子。除了贾平凹的,陕西本土作家诸如陈忠实、路遥等人的作品他买遍了,几乎是作家出一本他买一本,没有遗漏的。“看书也是读人生哩,你越读越觉得有趣,一些事也就看开了、看得透彻了。”老秦说。
除了名家名著,老秦还喜欢读人物传记。像《武则天》、《曾国藩》等。老秦坦言,名著是人类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携手同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出去和人交流就多了一些话题。而阅读名人传记,既是向书本学习,又可以了解名人的人生经历,丰富自己对于历史、文学知识的了解,也增长了自己为人处世的智慧。
老秦告诉记者,他就想利用退休后的这些时间,多读读书,让自己的日子更滋润,思想更充实。 本报记者 兰增干
张晓慧:我有精神支撑
她已经过了退休年龄,可仍在岗位发挥自己的能量。她就是现年60岁的商洛市中心医院儿科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晓慧。
5月初的一天,记者在商洛市中心医院儿科病房见到张晓慧时,她正在病房查房。她的身后,还跟着几名实习医生。她矫健的步履、慈祥的笑容,让患儿及患儿家属有一种踏实感。可谁也看不出,她也是一名带病上班的患者……
趁着空闲下来的时间,记者对张晓慧做了一个简单的采访,她一再称自己没有啥好写的,就是一个普通的儿科医生。
张晓慧的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商洛市中心医院不能没有张老师,她是大家的主心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张晓慧上有八十多岁的老父亲,下有女儿和外孙女。按理说,她这个年龄,回家照料老人,看孙子也是再正常不过了。可她生活的天平一直倾斜到工作上;她是老师,也是“学生”,自己刻苦钻研,将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年轻人,她一切辛勤付出,只是为了能让更多的患者得到健康。
看着张晓慧忙碌的脚步和略显疲惫的脸色,记者问她会不会感到劳累。张晓慧说:“人的动力来自于精神,只要爱心永存,有精神支撑,累不倒。”
2012年12月张晓慧体检时被查出肾脏肿瘤,在同事和家人的催促下,她不得不暂时离开她心爱的工作岗位,去西安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后,医生再三叮嘱,回去在家要休息一年以上,不得劳累。回到家,张晓慧心急如焚,整天通过电话询问科室的情况,刚过了三个月,她就拖着虚弱的身子来到医院上班。
张晓慧说:“我是医生,也是病人,深知病人对医生的敬仰与期待。因此,只要能撑住,就要多做些事,多看些病,让患者少一份痛苦,多一份健康。”
本报记者 兰增干
劳模是荣誉更是永久的责任
“当了劳模之后,工作上只能努力,不能让人感觉有所懈怠。”5月8日上午,正在卷包车间紧张工作的陕西中烟工业公司汉中卷烟厂卷包车间卷接技术员李芳民,告诉记者:“现在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都要比过去更强,时刻都要做好表率。”
提及省劳模这份荣誉,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8年,他在心底依旧充满了自豪:“每年都有工会组织的外出休养活动,有时是产业工会组织的,有时是单位组织的;每个季度,单位都组织劳模座谈会,了解我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专门听取我们对工作各方面的建议;重大节日,企业领导都到家里走访慰问,关心生活。”
“尽管我在工作和生活上没有困难,但是各级组织,包括单位的领导依然很关心,尽管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或者评价,但我必须坚持把工作干好。”李芳民说,“不能像过去那样对自己要求得相对松散”。
2007年被评为“陕西劳动模范”之后,李芳民被从工段长调整到卷接员岗位,日常工作是对设备进行检查、运行分析,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大中项维修计划申报,零部件加工图纸的绘制或者设计,总结维修案例,制定质量缺陷控制文件,制定维修标准等,此外他还是公司聘请的内部培训师,负责一些零碎的工作。他们每天都严格要求自己,工作紧张而忙碌。
李芳民在坦言劳模这份荣誉带给自己某种压力的同时,也给他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的正能量。“原来学习态度马马虎虎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劳模精神的理解加深,变得积极上进,知道刻苦努力学习了。”
林丹从2002年进厂后,就一直和李芳民同事。他对李芳民的印象是,当劳模前后都一个样,是大家公认的“好师傅”,技术过硬的“青年能手”。在单位的科技创新活动中,他基本都是项目主要负责人和论文撰写人,他承担的多项科技创新课题都先后获得了国家、省、市奖励。面对荣誉和奖励,李芳民说:“劳模不是一时的荣誉,而是一份永久的责任”。
本报记者 杨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