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5年05月20日
一线新闻
03

汇聚点滴之力 创造无限可能

——国网铜川供电公司“炳勤创新工作室”侧记

4月28日,铜川市总工会发文《关于在全市职工中开展向陈炳勤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市职工学习和弘扬陈炳勤同志先进模范事迹。

以陈炳勤名字命名的国网铜川供电公司“炳勤创新工作室”,在第二届陕西省职工科技节中,被命名为“陕西省职工创新工作室”,陈炳勤同志则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第四届“十大杰出工人”荣誉称号。

小发明解决大问题

在“炳勤创新工作室”展示着许多技术创新成果。陈炳勤班长拿起一个装置,一边介绍一边演示起来,“这是一个导线异物削剪器。”只见他拉动了一下绝缘绳,三个弯头刀片飞快旋转起来。“这个装置专门用来对付导线上缠绕的异物。”

历来高度重视职工创新工作的铜川供电公司,合理化建议,QC小组活动,班组创新活动等各类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有着良好的工作基础和浓厚氛围。以带电作业班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型班组在工作实践中凝聚集体智慧,在安全管理、节能减排、创新创效方面为企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一名从线路专业岗位能手走向专家级人才的陈炳勤不仅自己是一名佼佼者,还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炳勤创新工作室”,集合了输电线路专业领军人物、省级技术能手、高级技师等11人。他们扎根一线,在工作中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解决了许多工作现场遇到的难题,为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创造出无限可能。

陈炳勤解说了开头那项发明的来历,在日常巡线工作中,他们经常会发现导线上缠绕着风筝、塑料袋等异物,对电力线路安全有很大的隐患。如果是普通高度的线路,可以直接架个梯子把异物摘下来,但如果是离地很高的110千伏甚至更高电压等级的线路直接摘下异物会有危险。他们发明的这个装置不用直接接触电线,而让削剪器滑动到异物旁边,把异物剪断、剥离,安全性能很高。

创新工作室成立后,这种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辐射到工作室其他班组,带动其他班组一起钻研技术。现在,“炳勤创新工作室”已取得4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7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小细节筑牢大基础

在工作室,笔者发现了两本小册子《110千伏送电线路走径示意图》、《35千伏送电线路走径示意图》。

“图上的虚线代表有通讯线路跨越,这条绿色的实线代表公路,这种突起的图形代表这里有一条沟道。”创新工作室成员、输电带电作业班工作负责人王根社给记者介绍说:“下面这张表还列出了这条线路每一基杆塔的杆号、杆型、档距、弧程高。”

据王根社介绍,这两本线路走径示意图是创新工作室成员、输电带电作业班老班长张长安多年工作的心血和结晶。即将退休的张班长爱学习、爱创新,还自学了AutoCAD绘图,这两本示意图是老班长收集整理输电线路实际状况,自己亲手绘制的,并且还根据线路新建、退出运行等变化情况,每年对示意图进行2次修订。现在这两本图册为铜川供电公司线路运维管理安排、指导现场工作,保证现场安全施工提供了参考资料。

工作室整齐排列的资料柜里摆放着各种资料盒、文件夹,规章制度、工作标准、安全学习记录等,电脑里分门别类地存放着工作室所有创新成果的资料,交底书、申报材料、QC发布材料等,完备详实,一应俱全,扎实、细致的基础管理体现在方方面面。

小团队培养大人才

向志昊和陈龙刚参加工作就被一同分配到了“创新工作室”。为了帮助他们掌握专业知识,班长陈炳勤安排他俩各参加了一个QC项目,再加上班组日常的学习培训活动、工作现场的观摩,向志昊和陈龙对带电作业从完全陌生到逐渐熟悉,学习钻研的热情也被激发出来。

为了强化工作室成员的业务技术水平,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工作室长年坚持开展五项培训活动,邀请专家举办讲座、开展知识问答、实操训练,提高工作室成员的技术水平以及对新工具、新工艺的掌握能力。

工作室良好的专业基础、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团队精神,使该站成为铜川供电公司运维输电专业的培训基地。凡是分配来的新人,必定先到带电作业班学习工作一两年。20多年来,带电作业班已向国网公司、陕西省电力公司、铜川供电公司输送了60多名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见习记者 古晓娟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