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强捐,何以一副正义凛然的模样?
“我们要领取危房改造(安居工程)补助款,需先捐款3300元,不捐款就不能领取。”近日,陕西宝鸡市渭滨区高家镇上川村村民向媒体反映了此事。据悉,该村共有88户村民可享受万余元的危房补助,但村上却要求,不捐3300元“修路款”,就不能领补助。该村村委会主任张虎明表示,这几年村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很大,使村里欠了不少钱。(5月25日《华商报》)
领取补助款,却被勒令捐款三千三,此般强捐、勒索的剧情,我们实则并不陌生。特别在边缘化的乡镇乡村和事业单位内,这一类事件更是一再上演!而且,每一次的“强捐”,似乎还都是理由满满、正义凛然的模样:或者诉诸于粗暴的道德绑架,或者打出“晓以大义”的苦情牌。
上川村的故事,一样遵循了上述轨迹。面对媒体的质疑,该村负责人频频暗示,村里基建投入巨大且获誉无数,为此“村民有义务出资还债”……
试问,上川村的管理者,怎敢截留专款、悍然强捐?最直接的理由,当然是其手握款项分发之权,从而有资本胁迫村民乖乖就范;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垄断了村里“道德评价”与“规则解释”的话语权……他们会将“强捐”描述为理所当然,会给配合者贴上顾大局、好人等等标签,会将抵制者定性为自私、讨厌和不懂事的!身处于这种好恶鲜明的小环境内,拒不捐款者,很容易就败下阵来。
越是边缘的地方,便越少体现出现代社会的权利意识和公共规则。在很多乡村,仍未走出家长式强人治理的格局,也就难怪会发生村官动辄觊觎他人财产的事情了。所谓危房改造补助款,原本专款专用、依规分发便好,可上川村的管理者,却非要东拉西扯一番将事态复杂化,当真可谓是煞费苦心。然而,诚如我们所见,随着信息壁垒的打破,随着权利观念的普及,过去封闭乡村内那种绝对支配的秩序,已经不复存在。 □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