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军旅记忆
·王智远·
我们生活在一个活力四射的时代,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时代。花开花谢,岁月如歌。转眼间,时光的巨轮已载着我度过了人生的第三十个年头。三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只是转瞬即逝的一刹那,但在我的人生旅程中,却是极其重要的一段时光。尽管其中有迷茫、挫折,但也有激情与收获,尤其是我投身军旅的那段记忆,更使我回味一生,受用无穷。
2000年高考结束,因为没有考上重点院校,我有些心灰意冷,加上家境也不好,不想给家里增加负担,呆在家里无所事事,心里充满迷茫。恰巧接到征兵的通知,我心头一亮,犹如黑暗中看到了一盏启明灯。经过一系列的审查,我全部顺利通过。2000年10月13日,我终于告别家乡,踏上北上的列车,尽管心中也有对家的不舍和留恋,但对部队和军人的向往却充盈了我的内心,我心目中最神圣的职业,我即将成为你们的一员。
车厢里播放着一首深情而激昂的《小白杨》:“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杆儿壮,守望着北疆——”我在心里暗下决心:我也要做一棵小白杨,当一个好兵,让祖国放心,让父母骄傲。
部队是一所大学校、大溶炉,它首先磨去了我的浮躁和虚妄,使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什么当兵,如何当一名好兵。不是为了父母,不是因为好玩,而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接下来,我便投入到每天紧张而枯燥的训练中。食堂——训练场——宿舍,三点一线。不容许有任何的拖拉散漫,服从命令是我们的天职,但正是这样才能培养我们坚强的意志。当然除了训练,周末的业余生活也很丰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战友们逐渐熟悉,年轻总是充满着激情。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室活跃着我们青春矫健的身影;电脑室、阅览室留下我们求知的足迹。家中的父母总是我们心中最大的牵挂,每周一封家书成为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三个月过去了,我的新兵生活也告一段落。经历了泪水和汗水,我的皮肤变黑了却结实了,考核成绩总体优良,最重要的射击成绩为5发47环。我已经成功地由一名青年蜕变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我光荣,我自豪。授衔仪式上,我坚定地宣誓: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勇敢战斗,不怕牺牲,在任何情况下决不背叛祖国,决不叛离军队。
第一年结束,我获得了嘉奖奖励一次。喜报寄回老家,父母非常高兴,将它端端正正地贴在家里醒目的地方,逢人便说。还在电话中不停地嘱咐我:要听领导的话,团结战友,注意身体。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作为和平年代的军人,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做好随时打仗的准备。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能够召之能战,战之能胜,但前提是必须拥有强健的体魄和过硬的本领。“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是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两年720多个日日夜夜的朝夕相处,摸爬滚打,我们建立了革命军人兄弟般的纯洁友谊,我们是永远的兄弟,此时就要分别了,心中百感交集,泪如泉涌,虽然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们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男子汉,回到家乡,实现各自的理想。战友们,珍重,再见!
离开部队的那一天,天空下着小雨,就像我的心情。脱下训练的迷彩,摘下帽徽领花,只留下胸前那一枚金光闪闪的“优秀士兵”奖章。告别鲜红的“八一”军旗,最后一次徘徊在训练场,耳边依然回荡着那激情的号角,仔细端详这里的一草一木,挥手告别。这里留下了我的梦想和激情,我爱你们!
都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从来不后悔我曾经是一名军人,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依然会选择身披戎装。就像歌词里唱的那句:什么也不说,祖国需要我。虽然如今我已经离开部队多年,但如果祖国需要,我依然随时听从召唤,义无反顾。因为,那一抹军绿色永远是我心头最难忘而神圣的记忆。
如今,我已娶妻生子,也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每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都会对自己说:相信自己,你可以的。我想这就是部队生活对我的最大启迪和教育,同时也让我时刻提醒自己怎样做人做事,怎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敬礼,我的军旅生活!
敬礼,我的祖国!
(黄陵一号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