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张珂:从“拓碑偷艺”到屡遇“雅贼”
□丰玮
如果说,鲁迅先生笔下的孔已己善于诡辩:“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那么,著名书法家张珂先生的作品屡屡遭遇这样的“妙手空空”也就稀松平常了。
算起来,张珂虽然担任中国新闻社陕西分社社长、陕西省新闻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活动于各个不同领域。但同时也是一位公认的书法隐士,著名的书法理论家。所以上门求字者,络绎不绝。生性淡泊的他,奉行的是“秀才人情纸半张”,但也常被其中的种种“索求”方式弄得啼笑皆非。
新房“顺”字
某日,一位相交多年的朋友寻上门来抱怨,说是自己早年收藏了一幅张珂书法作品,一直珍藏秘不示人,直到儿子结婚时才舍得拿出来挂到了新房里。婚礼当天,他的一帮老同学从外地赶来参加婚宴,大家在参观新房时,被这幅书法作品深深吸引,围观赞叹。有人软磨硬泡,希望当场夺爱,但都被主人婉拒。
宾客散后,这位朋友才发现挂在墙上的张珂书法竟“不翼而飞”了,忙打电话挨个询问。一位老同学在电话中笑称,大家都喜欢不假,你若是再问下去,那就向张先生为我们一人求一幅。这个朋友闻此言,心里也明白了八分,但面对老同学的“无赖”,却也无可奈何。
展馆“丢”字
2010年初,西安举办了 一次百家扇面展,集中展出了200多幅知名书画家们的精品之作,反响热烈。
没料想,展览圆满结束后,主办方打算将展览作品结集出册时却发现,张珂的参展作品却不见了踪迹,怎么也找不到。无奈之下,主办方负责人只好求到张珂,请他按照参展作品原样再写一幅汇编到作品集中。
遭遇“雅贼”,起初张珂先生也替朋友深感痛惜,因为从他手中拿出来的字,从来都是精品。他常说,糊弄别人,到头来就是糊弄自己。因此静下心来倒也释然,拿了说明拿走的人欣赏,也算得上物得其所,一笑而罢。
古碑“印”字
“临池不辍,废纸三千。”这是古人所描绘的练字境界。其实,张珂先生幼时也有孜孜以求,向古人“偷艺”的经历。
知道过去复写用的印蓝纸吗?那可是拓字的妙物。张珂说,他小时候对书法学习非常执着,但是在1970年代的中国,许多名家碑帖都被当做“四旧”收光了。传统法帖被视为封建糟粕禁止出版,当时市面上能够看到的书法字帖很少,只有一本周慧珺的《鲁迅诗歌选》等为数极少的几种字帖。
由于碑帖匮乏,对研习书法几已痴狂的张珂,便将目光瞄向了我国最大的书法艺术宝库——西安碑林。碑林里收藏了从汉魏至明清各代的碑石、墓志,共两千三百余块。这些石碑、墓志汇集了楷、草、隶、篆各类书体,出自各代名家的手笔,是许多书法家心中的圣地。
张珂回忆,那时候他常常去碑林学习临摹,描画钻研,细细品味,每次一看就是一整天。除此之外,他还在周边农村到处寻找散落在民间的碑刻,洗干净后仔细研究揣摩碑文笔法,意犹未尽时就取来信纸贴到石碑上,然后把印蓝纸揉成团,一点点拓印没有看完的碑文,带回家去细细品味,临摹。
时光荏苒,岁月静默。经年苦临名帖,博取众家之长,张珂的艺术水准不断升华,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的书法艺术,作品广获赞誉。目前,《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美术报》、《中国文化报》等百多家中省媒体刊发文章介绍其书法艺术成就,被业内认为是“有文化,有品位,有一种超凡绝尘的气质”,其书法作品被诸多海内外权威机构和知名人士收藏。
从“拓碑偷艺”到屡遇“雅贼”,或许这就是岁月对张珂艺术创作的认可与回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