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那一年,那场肆虐的洪魔
□秦东风
1981年8月20日,在我告别军营到航天067基地报到后的1个月零18天,老天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秦岭腹地的天,像被人用锐器刺破了一个大窟窿,一时间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可怕的山洪夹杂着硕大的泥石流有如一匹匹脱缰的野马,放荡不羁。谁见过那阵式,谁经历过那磨难?顷刻间,路断了、桥断了、电断了、生活用水也断了。眼瞅着山洪泥石流所到之处,大树被连根拔起,顺流而下,墙倒了,屋塌了,沿河的车间厂房也难逃一劫。
那可是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泥石流灾害呀,有多少耄耋老人也是头一次遭遇。最可怕的是通讯中断,我所在的基地,一时间成为孤岛,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粮食蔬菜药品等生活补给也成了一大问题。基地迅速派出刘文杰、张希良、吴德全三同志组成“敢死队”,从悬空的铁轨上爬过冲断了的桥梁。那可真是玩命呀,他们艰难地一步步往前爬着,身下就是湍急的洪水,一泻千里,稍有不慎就会葬身洪流。涉过了洪流,山上的泥石流又一次次威胁着他们的生命。他们哪里顾得了那么多。靠着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他们终于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近百公里外的宝鸡市,通过地方政府与驻军同北京航天部领导取得了联系,报告了基地的灾情。
那年月,基地从上到下高度团结,只有一个目标,不等不靠不要,自己干,完成航天型号任务的数量、质量、时间不变。技术组、运输组、救援组、保障组、巡逻组,大家各司其责,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
宋承河、李炳俊在视察灾情中献出了宝贵生命,杨小林也在抗洪抢险中给自己年轻的生命画上了句号。大灾无情人有情,抗灾自救表忠诚。国防科工委的领导来了、航天部的领导来了、救援的飞机来了、国防科委文工团来了,见证了基地人战天斗地所创造的丰功伟绩。
安河记得,基地人辉煌的创业史,嘉陵江作证,基地人的不屈不挠精神,巍巍大秦岭,没有忘记航天人对国防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一晃,我迁居西安已经25载,生活工作条件不能与昔日同日而语。走出秦岭腹地,固然有洪水泥石流的因素,也有祖国航天事业发展之需。由当年的航天067基地到如今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我经历了34年的变迁,许多老同志则经历了三线选址到西安辉煌50年的历史。半个世纪,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半个世纪,已经有多少老前辈与我们阴阳两隔。
当又一个雨季来临,肆虐的洪水又在我国一些地方泛滥成灾之际,我谨以此文遥祝灾区的人民有惊无险,早日战胜洪魔,笑迎幸福美好生活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