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创新之花于无声处朵朵开
——安康平利县电机制造公司农机制造车间小记
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湖北郧西县一家种植天麻大户至今都没有忘记安康平利县电机制造公司给他帮得一个大忙。去年6月,他家种植的天麻经烘干机烘干后,无论是色泽度还是产量,都不如以前用其它烘干方式烘培的效果好。得知这个情况反映后,该农机公司制造车间的3名技术员主动请缨,星夜兼程赶到用户的烘焙现场,从天麻筛选、称重、进烘箱房,直到热风炉点火,甚至从燃料进炉堂时间、用量、次数、温湿度控制等系列数据进行记录分析,始终坚守在机器旁边。通过反复测试,发现农户的烘培工艺存在问题。随后经过技术调整后,第二天烘焙的天麻干度、色度便进入了稳定期,及时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了农户损失。这是该公司制造车间服务用户的一个缩影。
作为陕南地区最大的地方性水工金属结构生产企业,其农机车间担负着产品研发、设计、试制、定型等艰巨任务,他们以创造“一流工作、一流质量、一流管理、一流效益、和谐团队”为目标,立足本职、刻苦钻研、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勇立科技前沿,获得累累硕果。
为了向管理要效益,农机车间着眼时代要求,不断创新思维,健全机制,把生产经营、日常管理纳入管理体系,形成了精细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现代管理模式,为车间高效运转提供了强大的管理平台支撑。
车间主任马忠高带领技术管理人员到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学习取经,转变传统思维,根据车间实际,建立健全人员培训制度;通过选派人员到西安交通大学进行培训,确保所有人员持证上岗;在车间全面推行“择优留岗、末尾转岗”制度,打破了技术人员“终身制”的用人模式,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严格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全面实施“工作有标准、管理全覆盖、考核无盲区、奖惩有依据”的业绩考核,按照精确定位、精细管理、精准考核的要求,将业绩考核与职工收入挂钩,形成了一整套科学规范、运转有效的职工业绩考核体系与机制,确保了车间目标任务分解到位、岗位责任落实到位、考核激励兑现到位。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节约了劳动成本,激发了企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秉承“创新带来发展,奉献带来财富”的企业精神,车间职工积极开展技能比武和科研竞赛,不断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主动破除陈旧观念、僵化思想、惯性思维、过时做法,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为抢抓市县市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抓紧发展装备制造产业的政策机遇,使企业不断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农机车间通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将农机制造作为主导产业,大胆自主创新。在新产品选项时,车间研发人员多次到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农机制造厂家以及偏远山区,自带干粮,跑市场、走企业、访农户,风餐露宿、不计甘苦,收集市场信息和需求,为农机产品的开发定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两年来,经过农机车间职工顽强拼搏,农机产品得到不断丰富和升级,粮食(果蔬)烘干机系列产品研发成功,取得2项国家专利,热风炉、微耕机、起垄机、太阳能杀虫灯、磨粉磨浆机、秸秆气化温室加温设备等业务也在不断开展。其中4款产品已进入国家推广目录,尤其是粮食(果蔬)烘干机系列产品先后通过省级定型及实用性鉴定,不仅获得国家鉴定推广证书,还被录入“国家农机具补贴产品”,直接进入广西、云南、贵州、湖北、湖南等12个省份销售,产品的实用性、经济型赢得消费者的亲睐。以此推动企业实现了产品单一性转变到多样性的生产经营格局,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本报记者 杨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