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5年09月02日
一线新闻
03

绿皮车上的“桑拿工”

炎炎夏日,酷暑高温,饮水是旅客最关注的问题,7005/6次绿皮车途中提供的开水全部是来自人工烧水。

7005/6次列车是西安铁路局至今还在开行的绿皮车,由西安开往榆林,需要12个小时,它途经的都是年代久远的老线路,为的就是方便沿线山区的旅客走亲访友、外出赶集乘车,甚至还专门设置了几个老红军上下车站,方便沿线陕北老红军乘车,而且全程硬座票价才35元,至今还很受人们的欢迎。

在列车上,28岁的屈龙,一米八的个头,长相清秀,却在最普通、最平凡的岗位上生火、烧水、灌水,有条不紊进行,迄今6年有余。

当供水员看似容易,其实不易。清晨,天微微亮,当人们还在睡梦中,屈龙早早就上了车,将4个茶炉火捅旺,水烧开,为了让旅客上车就有开水喝。

上午8点,列车从西安站出发,在经过短暂的休息,屈龙推着水包车来到锅炉间,刚打开锅炉门,一股热浪瞬间充斥了这个不足一平米的工作室,“这温度至少在50度以上”,屈龙一边说一边接起了热水。由于锅炉旁的温度过高,灌水时有水花溅出,很容易被烫伤,而且经常待在狭小的过道里,反反复复弯腰填煤,加之温度高,灰尘大,屈龙身上经常起痱子,腰椎也不是太好。不过,说到这些,屈龙回忆:“刚干供水员烧茶炉,一天下来胳膊被水烫得一片通红,手腕疼得连茶杯都端不起来,不过经过多年的锻炼,现在已经是‘钢筋铁骨’,‘百毒不侵’了!”

两分钟可以接满一包水,可不到一分钟,屈龙额头上的汗珠就顺着脸颊渗入领口,等水接满,身上的制服也被浸湿多处。

推水包车去车厢,过车厢接口处有一道横梁,只能尽量压低车身,用脚踏车后的一块板,才可通过。进入车厢,只听见“帮我接杯水”“我也需要热水”……屈龙小心仔细地为需要喝水的旅客接起热水;在这35步一节的车厢里,弯腰起身,反复循环,他已经习惯了。屈龙说:“暑运及节假日超员期间在拥挤的人群中送水,要充分发挥‘乾坤大挪移’步法,要不然会烫伤乘客。”

送完开水,没有休息机会,又得清理炉灰,因为装灰用的是塑料袋,所以得先用水给它降降温,这样水蒸汽的温度使这个小空间更是热上加热,用红外线测温仪测完,原来温度已经达到了65摄氏度,等炉灰凉下来,屈龙也已经是“湿人”了。

就这样一来一回,就得去换衣服了,“我一般上车都拿三套衣服,不然衣服湿了都没得换,要保持我们铁路人的形象嘛。”屈龙打趣地说。

7005/6次列车编组11辆,8个水包车,22个暖瓶,他从锅炉间把开水接到水壶里,用小推车推到车厢,一天至少跑3次,来来回回,大概要装水2000斤,一个班往返两天,而这全靠他手提手推,劳动量非常大,一天工作下来腿都是软的。

作为独生子的屈龙,谈及自己的父母,总觉得愧对于他们,“刚开始做供水员的时候,父母很反对,常年的高温,不间断地行走送水,父母很担心我的身体”,于是,他就经常给父母讲一些工作上的开心事,时间一长,父母也就逐渐释怀。但屈龙唯一的遗憾就是不能陪在父母身边。现在令屈龙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快要当爸爸了,“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他说。

为了防止炉火熄灭,水烧开没能及时灌,屈龙在吃饭时也不忘记检查炉子;有时甚至先把水灌好,炉子填好煤,才去餐车快速地吃饭,红红的炉膛,映红他满是汗珠的脸。屈龙说,把水烧好烧开,能让旅客喝到水,就是他最欣慰的事了。

本报记者 薛生贵 实习生 杨志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