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5年09月10日
企业新闻
02

赵昌文:国企改革应协调好董事会和党组织的关系

【编者按】

国有资本究竟如何退出国有企业,这是国企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表示,“我认为将来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调整,原本的国有企业并不会从市场退出,企业不会退出,只有它的股东会进退,其实将来改变的是企业的股东结构,股权结构,而不是改变企业。”

赵昌文说,国有资本的退出,不意味着国有企业的消亡,如果说整个行业是产能过剩的,比如钢铁、石化、水泥、电线、平板玻璃等等,那该退出,但那也是一个市场的行为,而不是一个政府行为。

以下是笔者对赵昌文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格政论坛发言内容的摘录:

国企依然是高增长的重要力量

无论是从理论界还是从决策层,对国企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问题,有了越来越明确的意见,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国有企业仍然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甚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非常重要的力量。

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我们过去的一些分歧,应该说将不再是问题。也就是说,过去大家认为国企改革,要解决的一些问题都是小问题,比如:布局过宽,效率不高。相对而言,我们在这样一个大的事业范围之内去观察,应该能够得出一个结论:国企改革,它的目标还是很清楚的,就是要在坚持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方向的前提下来推进。

无论根据我们过去的常识或经验,还是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或挑战,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发展市场经济,推进国企改革,自然会有很多特殊性。国企改革的目标方向或原则的问题,包括过去大家争论很多的究竟是做大做强国企,还是后来叫做“做优做强”国企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将不再是问题。提高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这四个“力”实际上是我们国企改革下一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

分类的问题,过去也是长期困扰我们国企改革的问题。为什么?我们15万家国有企业,类型多样,有公益性的,有市场化程度很高的,我们大量的国有资产超过60%实际上已经是上市公司。

OECD(经合组织)国家现在基本上是两类,一类是商业性国有企业,实际上它所谓的商业性,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个商业,而是有商业目标的国有企业。另外一个就是公益性的,因为我们看到的是现在29个提供统计数据的OECD国家,他们加起来有3万亿欧元的国有资产,有900万人的就业。

在一些国家应该说,国有资产在经济中的作用还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你看它的国有资产的分布,基本上分布在四大类:一类是基础产业领域,像铁路、交通、电信、包括一些能源领域。第二类就是在公共服务的领域,公益性比较强的公共事业。第三类是金融,金融领域国有资本的分布是比较高的。第四类,OECD国家和中国比较不一样的是教育。在教育领域,有大量的国有资本分布。因为中国的教育应该说市场化程度从资产这个角度来说,社会和民营资本的进入还是很有限的,所以我们过去的教育基本上是一个事业的体制,包括大学、中小学,我们以前都是事业单位,所以这个比重在中国是不高的。

因此,基于这样一个情况,对国有企业下一步的分类改革,因此说越来越多有共识,如果借鉴OECD国家的叫法,叫商业性国企改革的方向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公司化股份制改造,甚至整体上市。

另外一类就是公益性的这一类,它的改革目标也是很清楚的。就是要加强它的内部的治理结构的建设,然后尽可能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引入市场机制的方式,来提高它的效率和能力。这是这一类企业的问题。

第三类其实就是自然垄断这一类,这一类其实严格讲它是产业领域的问题,不是企业的问题,但是一个企业它跨的产业链很长,所以不得不使我们既面对产业问题,又面对企业改革的问题。下一步中央出台的文件也会很清楚,实际上就是那十六个字: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通过这十六个字来改革自然垄断特点的这一类企业。

国有资本的退出不意味着消亡

国有资本的退出,不意味着国有企业的消亡,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判断,一定得说清楚。如果说整个行业是产能过剩的,比如说钢铁、石化、水泥、电线、平板玻璃等等,那该退出,那也是一个市场的行为,而不是一个政府的行为,这样的话,国有资本就会越来越多地集中于有前景的、高效率的、未来发展空间更大的一些行业。

当然前提是国有资本定位,在中国,仍然和OECD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点就是公共服务领域或基础产业领域,这恐怕仍然是我们国有资本主体的分布,而不是更多的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领域去替代私人资本,它可以在这些领域存在,但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目标,主要目标是保障国家安全、国际民生和重大公共服务。

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建设,其实是一个难题

大家知道这个现代企业制度,现在中央对这个问题的表述,仍然和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提法是一模一样的,一个字都没有变,还是十六个字。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其实就是董事会制度,这个董事会制度,到今年六月份国资委的112家央企里面,有83家企业在搞试点,我们也去做了一些调研,但是这个试点严格来说也有一些问题。现在面临的问题其实就是董事会怎么和党组织很好的协调的问题,过去,央企有党的书记,有些叫党组书记,有些叫党委书记,然后一个董事长,这个关系怎么很好地协调,还有一个就是上级公司和下级公司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等等。

其实国企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在产业领域做文章,包括所有权、混合所有制的产权改革等等,也包括它的产业重组、企业的整合,甚至更包括地方投融资产品的治理,也包括国有金融的改革等等这些方面,才有可能最终找到国企改革的现实路径。 (李雅琦)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