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除非有争议,人们对工龄的关注少之又少
为了补回“漏算”的工龄,一位67岁的老人前后奔走了七年
●工龄平时看似不起眼,却关系到劳动者的年假时长、经济补偿等切身利益
●工龄的长短,直接决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带薪年休假、探亲假、退休养老金、出境定居离职费等与劳动者切身相关的权益
●工龄的计算规则等问题,至今没有全国统一的法定标准
为了补回“漏算”的工龄,江西安义县67岁的退休中医龚健夫在省市县多个部门之间前后奔走七年,七个多月前,当地人社局终于同意重新审核他的工龄,并补发了漏算的工龄工资及退休费。
在龚健夫的工龄问题被《江西日报》报道并最终获解决时,广西河池市的周兰仍被工龄问题困扰。
《玉林晚报》报道,大学毕业的周兰在一家私企工作两年后,通过事业单位人事考试考入玉林市一所学校当老师,正当调档时她意外发现自己在私企工作的人事关系是空白,无法计算工龄,这将影响其入职工资级别及以后带薪年休假。
周兰并没有龚健夫老人幸运,由于她刚工作时没有在意档案和户口,加之相关手续不齐全,最终导致她在私企工作的两年工龄只能“归零”。
“工龄”——这个被大家广泛听说的词,缘何让一年近古稀的老中医为之苦苦争取,又让一工作两年的大学生为之郁闷苦恼?
被忽视的工龄
工龄,是指职工以工资收入为生活资料的全部或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时间。工龄分为一般工龄和连续工龄。一般工龄是指职工在社会上工作的总时间;连续工龄指工人、职员在本企业连续工作的时间。一般工龄包含连续工龄。
“工龄”一词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计划经济时代,那时,工龄对劳动者的作用非常明显。所谓“八级工资制”就是根据工人的工资级别发工资,定级则主要依据本人的技术、贡献等等,其中工龄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工龄”,不仅是一个人对工作所做贡献的“见证者”,也是员工获得劳动权利的重要参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现如今有人说工龄的作用弱化了,其实并不然。”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长勇说,工龄不仅与劳动合同法赋予劳动者的权益相关,还和职工在本单位的薪酬、职称评比、福利等挂钩,可以说工龄和我们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除非出现争议,人们对工龄的关注少之又少。
据了解,当提及“工龄”时,不少大学毕业生都只表示听说过,关于工龄的作用、分类等均不了解。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虽能说明工龄的主要作用,但是与工龄相关的具体权益却也只能含糊其辞,其中,在企业里,工龄工资(津贴)属于员工福利,无硬性规定,因此,相比于事业单位有明确规定的工龄工资,企业公司员工更不关注工龄。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