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大白”不再遥远
日韩厂商盯上全能型机器人
机器人除了能在烦闷的车间代替人类工作,未来,更多的机器人将走上服务行业,帮助人类做医疗康复、家庭清洁,甚至可以做到24小时陪护。电影中的“大白”不再遥远。
在今年的上海工业博览会上,大多数的欧美机器人生厂商展示了工业机器人在车型打磨、喷漆、货物分拣、搬运等场景中的应用,而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机器人生产商已经开始转向服务型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算是机器人家族中的小年轻,可以分为专业领域服务机器人和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除了大众已经非常熟悉的扫地机器人、擦玻璃机器人、送餐机器人,在工博会第四届机器人高峰论坛上,越来越多的机器人生产商瞄准了医疗、陪护、防爆等专业领域以及人工智能。
老龄化社会的新需求
由于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对于老年人疾病护理、康复的需求也增加。同时,对于儿童、残疾人等人群的陪护需求也日益增加。这样的社会需求,让更多的亚洲国家的生产商看到了服务型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和潜力。
“日本政府以机器人为重点提出了7个领域应用,其中一个领域就是护理方面的机器人,日本政府支持这个项目的发展。”安川电机技术开发本部机器人技术辅助人类事业推进部部长藤原昇告诉笔者。
目前,安川电机已经开发出康复设备,可以通过机器人技术推动整个康复训练的发展。
除了自主研发、生产机器人,安川电机还与中国家电企业美的集团合资建立机器人公司,布局应用于中国智慧家居的服务型机器人。
中国有机会弯道超车
对于中国的机器人生产商来说,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激烈竞争里,布局新兴的服务型机器人或许更有机会弯道超车。
“首先,服务型机器人在中国有着巨大市场。其次国家有多项政策支持。瞄准服务机器人,特别是把特种行业作业机器人作为重点的应用方向,把服务机器人行业培养成为中国未来的新兴产业。”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副总裁乔徽称,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以及物联网产业基础,也为服务型机器人提供了相当良好的机遇。
但中国市场上,服务型机器人仍以扫地机器人、儿童教育机器人为主,高功能、高需求的机器人所需的技术瓶颈并未突破。
“目前服务型机器人还处在发展初期,遇到了行业发展初期所必然要经历的技术瓶颈问题、价格瓶颈问题、人才瓶颈问题。”乔徽告诉笔者。 □王心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