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以问题导向深化群团改革攻坚
深水区改革再落一子: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日前批复上海群团改革试点方案,群团改革试点工作随即紧锣密鼓地在上海全市范围内推开。改革先行区上海将以一年为期,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在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背景下,党的群团工作如何适应形势之变自我革新,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做法,以期在全国推广。
群团工作是党的一项根本性、基础性工作,群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群团组织的职责使命就是在最大范围内尽最大可能,将尽可能多的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发挥建设性作用。依靠群团组织更好地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和优势。历史上、现实中,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凝聚群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近年来,群众组织脱离群众的问题突出,其典型表现就是“四化”倾向凸显:自闭于高楼大院,远离基层,组织运行“机关化”;机构设置、人员录用、干部管理越来越“行政化”;重精英、轻草根,联系明星大腕、社会名流过度,联系普通群众不足,组织人员构成“贵族化”;活动开展讲场面、重形式,工作方式“娱乐化”。可以说,群团工作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正因此,今年7月,中央审时度势,专门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改革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一针见血地指出,“把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各项改革如果不针对具体问题,就是形式主义。”正是基于对新形势下推进群团改革的紧迫性重要性的深切体认,上海全市上下达成了改革群团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敢为天下先,向问题开刀,向体制亮剑,就是要涤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脱离群众的不良倾向,以保持和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深水区的改革所触及的都是“硬骨头”。当下群团变革必然会涉及群团组织的资源、权力和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也会牵涉一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关联变化,一定会有阵痛。不动真格,不出实招,不伤筋动骨,便难除痼疾,难收实效,难达目标。怎么改?首要一点,便是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与担当,直击要害,从体制机制入手,破组织板结利益固化藩篱,既抓系统改革,又抓关键少数。上海市委经过周密调研审慎研究,认为群团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关键要从体制机制和组织管理体系上进行变革。上海改革试点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小机关、强基层、全覆盖”的群团组织体系。为此,祭出实招:力推群团机关扁平化改革,为提高市级群团组织基层一线人员比例列出约束性硬指标,以增强群团组织群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减上补下”,夯实群团组织的基层基础,等等。举凡改革,都会涉及人,更需要依靠人。干部管理是群团组织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上海改革方案牢牢抓住“关键少数”,创造性地以“领导班子专挂兼、专职干部遴选制、基层队伍多元化”推进群团队伍建设,可谓切中要害。而建立健全“群众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群团工作运行机制,则顺应了时代背景,使改革举措兼顾了现实性与前瞻性。
不回避问题,不事虚功,但求实效,是上海群团改革试点的显著特征。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群团工作理应“姓党为群”。上海方案体现:一方面党的群团工作天然姓“党”,就是要牢牢把握群团改革的目标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另一方面群团工作自然要为“群”,所以要切实坚持群众导向、需求导向、服务导向,实现重心下移,面向基层一线。检验群团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便是,能否把群团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保持和增强其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群水乳交融,焕发基层活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言以蔽之,让群团组织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共圆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新华社记者 姜微 徐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