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只有红色预警远远不够
雾霾频发 劳动保护空白如何填补
雾霾下的劳动者(资料图片)
“终于敢骑车上班了”,12月10日中午11点37分,陈雅(化名)在朋友圈写下这条状态,并随手配发了一张已逐渐转晴的蓝天照片。23分钟后,北京解除了首个重污染红色预警。
这是北京进入重污染红色预警的第三天,伴随冷空气入境,灰黄色的雾霾开始逐渐消散。与前两日相比,街上的行人明显增多,口罩已不再是“标配”。不少人像陈雅一样举起手机捕捉着放蓝的天空,不似之前的行色匆匆。
在全国人大环资委调研室巡视员何嘉平看来,这一次,北京市政府的防治工作相对及时。12月7日,北京首次发布雾霾红色预警,随即,工业企业停限产,施工工地被彻底要求停止作业,机动车实施单双号限行,中小学“停课不停学”,部分企事业单位实施弹性工作时间。
雾霾天里,人们整体的出行量下降了不少。但同时,腾讯新闻统计的数据显示,在北京,部分医院呼吸科的病人数量增加近1/6,使用滴滴打车赶往儿童医院的看病者一天多了4成;外卖量及快递配送量同步增长,环卫等工作压力加大。仍然有很多人在“十面霾伏”中坚守,甚至“逆行”,“就是正常工作,没有特殊的措施和补贴。”很多人这样说。
也有不好的消息。12月9日下午,北京市气象局会同相关单位进行的天气专题会商得出结论:预计11日夜间开始,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将再度转差,12日到13日将有轻度到中度霾。这将是雾霾在不足一个月时间内的三度光顾。
面对雾霾,除了红色预警,还能做什么?
雾霾天,户外工作缺少行业标准
中午11点前后,圆通、韵达、申通、京东、顺风5家快递陆续到达翠微路西侧,在路边摆开架势。从12月7日开始到10日中午的红色预警期,并没有任何异常的迹象。
同样的情景出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里,9日这天下午,送货员小林(化名)一共打出了40多个电话,之后,他把车上的货物排开分类标记,“雾霾天咋了,早就习惯了”
虽然公司提供了口罩,但小林没戴,他觉得戴着说不清楚话,“不舒服也太费劲”。同期来来往往的其他快递员,很多和小林一样,似乎雾霾并不是威胁,反而可能有更多生意。
北京滴滴打车出行数据和北京空气质量状况对比结果显示,两个月间,在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天气,北京市民打车出行量下降,尤其是非工作日,出行量平均下降一成。相比外出,人们更愿意躲在家中解决“温饱”:12月7日、8日,百度北京地区外卖订单量相比平时提升了24%;12月8日,“饿了么”平台的3M口罩订单量为一周前空气质量良好时的10.5倍。
雾霾天里,多家快递及外卖公司的员工都坚持在一线继续工作。部分公司为员工配发了相应的防霾口罩,而很多公司没有提供任何防护设备,补助也少之又少。
“送一件就能赚一块钱。”小林说,他的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和相应的提成,而提成一般是根据派件数量,因此,恶劣的天气对他的“阻挡”并不算大。
“在交通通畅的情况下,快递人员不会因为天气原因停止工作,风吹雨淋也依然会坚守在岗位上。毕竟除了快递人员之外,也还有很多别的行业同样面临雾霾等等极端天气影响。除了与个人直接联系的快递业务外,快递也还包括很多日常不可或缺的内容,例如向超市配送货物,都不能因为天气原因而停止供货。”韵达快递工作人员表示。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