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第五届十大杰出工人事迹简介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省第五届十大杰出工人的决定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省广大职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表彰先进、树立榜样,营造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社会氛围,经各市(区)、行业推荐,省政府决定授予文琳等10名同志“陕西省十大杰出工人”称号,颁发奖章、证书和奖金。
希望受表彰的先进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在新的征程上再立新功。全省广大职工要以先进为榜样,爱岗敬业,勇于奉献,求真务实,争创一流。各地、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汇聚强大正能量,进一步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和“三个陕西”建设步伐。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15年12月21日
文琳
男,44岁,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诺博尔稀贵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熔炼工,高级技师。
他一直奋战在生产科研一线,曾多次参加公司新品的开发,以及重点产品的工艺优化任务。参加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简称ITER)在我国研发超导线阻隔层材料任务中的铸锭制备生产工作。根据超导线材组件要在后期加工率必需达到99%以上不能出现破损的要求,提出“低功率高熔速”的连续成锭方法,使产品的成品率不仅提高了25%以上,还成为国内ITER项目唯一供应商。作为“中子吸收作用金属加工件”项目负责人,通过改造设备和工艺改进,节省加工成本120万元/年,使单位具备年产6000公斤。参与的《航天用铌合金加工技术》的课题获得国家专利。以“四个一步”方法(感性认识一步、理论学习一步、实践学习一步、总结理论实践一步),培养技师2人、高级工5人、中级工和初级工10余人。被西北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评为“技术能手”。
王波
女,38岁,汉族,中专学历,西京电气总公司华达科技公司线缆与组件事业部星载班班长,技师。
她完成宇航、星载、高可靠电缆组件的生产装配工作合计200余项,累计工时16089小时,在公司名列前茅;负责生产加工的数十种高质量的高级(CAST标准、SAST标准)电缆组件合格率100%,未发生一例质量问题;完成38所微波B星、14所微波A星电缆组件项目关键工序的生产加工,以及数十项宇航、星载高等级电缆组件的生产加工,装配的产品产值达2800余万。针对装配问题,总结出“高等级电缆组件剥线方法”,并与技术人员固化新的装配技术,形成《电缆组件剥线工艺细则》,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连续被评为“西京公司先进标兵”,2014年荣获“陕西电子信息集团公司先进个人”,所在班组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集体。
张斌
男,42岁,汉族,中专学历,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陕西铁道工程勘察有限公司测量工,技师。
他21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勇于钻研、甘于奉献,先后担任青藏铁路、阳安铁路、西成高铁等20多个项目测绘负责人。在阳安铁路勘测中,由于桥和隧道测量大都分布在大山深处,结构特点、地理位置较为特殊,GPS不通视,导致勘察一度受阻。他根据现场条件,提出采用“后方交会法”测量,并运用TCR1202后方交会程序,进行中线放样,使测量工作顺利进行,达到了快速、省时、省力的效果。2014年,在银西高铁的定测工作中,面对沟壑纵横、交通不便的情况,提出使用无人机进行低空摄影测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成为单位成功使用无人机测图技术第一人。注重为公司培养技能人才,通过名师带徒,已培养技能人才20余人。先后荣获“陕西省测绘技术人才”、“陕西省杰出能工巧匠”等荣誉。
张新停
男,43岁,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西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具制造二分厂钳工,高级技师。
他凭借着对工作的热爱,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一系列不平凡的业绩。在产品“增力夹具”装配后进行力学性能测验时发现,只能达到进口产品性能的60%,无法满足指标要求。他立即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经过反复实验,终于使“增力夹具”性能达到出口产品性能的95%以上,实现了该产品的国产化加工,为单位带来近93万元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他完成工艺攻关项目19项,创造价值300多万元。带领的团队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取得12项经济技术创新成果。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先进职工”、“西安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杨东涛
男,39岁,汉族,大专学历,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镗工班数控镗工,高级技师。
他在数控加工岗位18年,先后完成了30余项职工经济创新成果,累计为企业创造价值近千万元。其中“自制环槽量具”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在承接国内最大焊接能量回收透平机壳的生产加工任务中,他提出“以铣代车”,在镗床上加工近40吨焊接机壳的创新方法,最终使加工难题得以解决。2012年荣获中国通用机械协会能工巧匠突出贡献奖;2013年被聘为国家数控职业技能高级考评员,《SINUMERIK840D标准循环在实际加工中的灵活运用》、《几种空间角度斜孔加工方法的分析和比较》等多篇论文在《金属加工》、《风机工程师》等期刊发表;2015年荣获“西安市劳动模范”。
任保利
男,49岁,汉族,大专学历,陕煤化神南红柳林矿业公司综采一队班长,高级技师。
他在平凡的采煤岗位上,20年如一日刻苦钻研采煤机操作和维修技术,在距25205综采工作面回采结束还剩300多米时,他和班组成员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了采煤机大型部件摇臂零损坏,行走箱驱动轮、惰轮零更换的成绩,仅材料费就节约上千万。2012年到2014年,岗位创新38项,获得国家专利1项,节约和创造价值超过2000多万元。他发明的“大采高平刀斜切进刀法”创造了单面日产52157吨,月产112万吨的企业新纪录。多年的工作实践练就了观察煤机运行状态“一看明”、声音“一听准”、温度“一摸清”等绝技绝活。并手把手地将技术无私地传授给青年员工,培养了20余名学徒。他们在采煤机独立操作、检修、维护保养和处理故障上都能独当一面,创下了采煤机无故障运行200天的纪录。
刘正林
男,43岁,汉族,大专学历,中铁二十局四公司铁路电力运输分公司电力机车司机长,高级工。
自2001年从内燃机车转型SS4电力机车以来,他不断摸索、学习请教,掌握了长、大坡道行车的操纵技术,熟悉所担当区段的所有曲线、坡道、周边环境线路状况,总结出了易记实用的“出乘勤预想,整备勤检查,运行勤瞭望,联控勤呼唤,道口勤鸣笛,退乘勤保养”的“六勤”安全口诀,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程序,机车从计划出库开始,到抄写调度命令、整备机车、联系出库、转场转线、走廊巡视、中间站检查、摘管提钩等都严格按程序执行,保证了行车安全,共防止事故23起。他言传身教带徒弟,培养了技术精湛的司机、副司机20余名。他所在的0659号机车包乘组以素质过得硬、安全保得住、保养抓得好,连续多年被评为神朔铁路“红旗机车”和“红旗机班”称号,他荣获中国铁建铁路运营指挥部“安全运营十周年先进个人”、分公司“5000天安全生产标兵”等称号。
刘春斌
男,44岁,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生产测井中心第一项目部工艺员,高级技师。
参加工作25年来,他长期奋战在测井一线。凭借潜心学习、刻苦钻研、日夜拼搏、奋勇向前的精神,为测井工作发展作出积极贡献。2012年,他主动开展研究提高大斜度产出剖面测井成功率的可行性,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各种配套设备的研发,并前往产液剖面作业现场,解决问题70余井次,完成产出剖面测井40余井次,将定向井过环空产出剖面的下井成功率从8%提高到88%,其中两种专用设备取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证书。完成打捞作业150井次,挽回仪器损失近千万元;成功处置井下仪器遇卡、复杂情况井下事件80余次;工艺革新近百项,创造产值2000余万元。2014年荣获“陕西省杰出能工巧匠”称号。
张军
男,41岁,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汉川数控机床股份公司四车间装配钳工,高级技师。
他在研发双交换卧式加工中心系列机床时,为产品改进献计献策,不断克服各种装配难题,配合车间技术人员不断完善装配工艺,使产品成为公司技术先进、精密度强的拳头产品。公司把首台五轴高速立式加工中心亮相上海国际展览会的任务交给了他,为了保证装配工作有序进行,他仔细研究图纸及工艺,探讨装配难点、重点,缩短了装配周期,高质量完成了任务。多年来为了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合理性,提高工作效率,参与设计制作机床工装20余套,提出合理化建议10余条,积极参与公司技术创新活动。参与的“落地镗方滑枕悬垂解决方案”被评为公司小改小革特等奖、“刨台镗油路改造”被评为小改小革一等奖、“大型机床床身对接方法”被评为技术创新一等奖。荣获“公司“岗位能手”称号。
麻建军
男,45岁,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六号车间车工,高级技师。
他先后承担公司重点新品和国家重大专项机床的主轴丝圈、齿轮、法兰等关键件的研发和加工任务。在加工BTGS12主轴、拉杆和ON—3Ⅶ中的滚轮、D型圈等精度系数高、公差范围小的加工件时,由于相应机床工装、检具滞后导致加工困难增加。他仔细研修图纸,大胆进行尝试,最终使加工零件超出图纸要求精度。在研制国家重大“BM63150C精密数控车床及BM63150X车削中心”课题中,他对机床主轴后端回油结构进行优化,消除了影响机床可靠性薄弱环节;在首次硬车实验过程中调整切削参数和工件夹方式,完成硬车工艺。他通过传帮带,为公司培育技能人才10余人。荣获“宝鸡市技术能手”、“陕西省技术创新标兵”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