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党家村
□张继英
一次想要逃离雾霾却又冲入另一处雾霾的旅行,眼前闪过的,尽是灰蒙蒙一片幻影,若不是车体的颤抖与路边标杆的互动,总以为还在原地未动。直到车门推开的瞬间,一阵寒风裹挟而来,顿时便有了感觉。原来,西安城里的雾霾还存留了些许的温暖如轻柔面纱,而这韩城的雾霾却捎带着黄河的风,颇有几分刚烈深入骨髓。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缘于“行之”群主橄榄的盛邀。在这寒冷的冬季,偏要前往更加寒冷的黄河边,此前还真是存有一份犹豫,不知怎么搞的,我竟没有推脱,想必还是这雾霾闹的。前一个月到洛南时,汽车刚一穿过秦岭的山洞,便是白云绿水青山,肆虐的雾霾被我们远远地甩在身后。而此时,走了一路,这雾霾竟毫无退缩的意思。即便到了大上午时,站在党家村的山坡上,仍是灰蒙蒙的,恍若时光隧道的倒退,疑是走进了晨雾中的党家村。
党家村以其富有特色的古建筑群而蜚声中外,而我多次来韩城,却总也抽不出身前来观赏。山坡上建了观景台,可俯瞰党家村的全貌,这真是一个聪明的设计,让所有游人第一眼就看到了整个党家村的规模。
党家村呈东西走向,隐身于两山之间的峡谷里,放眼望去,一大片错落有致的青灰色民居瓦顶一览无遗。把村寨建在峡谷里,带给游人的第一个悬念,便是会不会受到水灾的侵害?年轻的女导游娓娓道来,这里向阳背风,水源充足,一条河沿着村子的南面顺势而下,据说自建村已来的680年从未受过水涝灾害。在随后的游览中,便渐渐明了,因为党家村整体设计巧妙利用了山体自然趋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自然不会造成拥堵。导游带着我们盘旋而下,走进村里,处处是高大的青砖瓦房,古老的石砌巷道,神态灵动的石刻,雕琢精美的门墩、门楣和柱础,可见党家村昔日的富足和兴盛。
村里的住户主要是党、贾两家,为甥舅关系,党姓为舅,据说原来的村名也叫“党贾村”。党家村的贾姓人家,原是山西洪洞人,家财巨富,早在元朝时就来到韩城经商,明朝年间娶了党家姑娘为妻,后迁居这里,把经商的理念也带到这里。两家人合伙经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还发展了外向型经营,商号扩展到湖北、河南等地。党家村的富庶靠实力说话,“日进白银千两”,显然不是一般的小商小贩。那山西来的贾家人,连老西子的抠门也带来了,逢年过节村里都不愿出钱闹社火,许多村民们大老远地跑到外村去看,外村人说“党圪崂人生的鬼,舍不得银钱舍得腿”。对于外村人的讥讽,党家村人却另有一番说辞:因为闹社火的秧歌词里有些语涉猥亵,有伤风化。原来党家村人是极重礼教的。对于这种解释,我也是半信半疑,但是之后的几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读史读野史,游古村寨自然也好打听民俗野史。野史如漫画,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人物的特点,真实而鲜活。在最大的一处四合院里,我把导游拉到一边,小声问“两边偏房里住兄弟姐妹,若是有二老婆、三老婆的住哪里?”只听导游爽快回答“都是一夫一妻”。闻听此言,有种崇敬油然而生。
传统中国是三宫六院、三妻四妾,几千年沿袭不辍,直到现代社会的今天,那些为官的、致富的,只要有权有钱,依然不遗余力,明里暗里地养着二奶三奶二房三房的。甚至花样翻新,用尽了权和钱,超越古人创造出吉尼斯纪录。
党家村人靠的是什么?何以能荣辱不惊,傲视传统,独守桃花源?一来他们并非闭关锁村,亦非独守山寨,也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发了财、致了富,而他们竟然不随波逐流,竟然敢与传统社会相悖。二来党家村延续了几百年,如此跨度的岁月,漫长的历程,他们凭借着什么,持之以恒,独守风雅小天地?
趁导游休息的片刻,我又提出系列问题,进而对村规村矩有了些许了解。党家村的顶层设计实行“元老院”制度,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可参加村领导的选举,选出“公直老人”主持村政。当年公直老人执政时,曾坚决禁止演唱秧歌,为的就是不让那些污秽侵染村里的年轻人。至于村里有几个公直老人?几年换届……想要了解更多细节已不可能,不仅年轻的导游说不上来,时间也不允许。
时移世易,悠悠数百年,想必,党家村人对“礼教”的钟情、遵循和维护,是他们坚守的力量,是他们不去追随喧嚣的定力,是他们拒绝周边种种浸淫的心因,而这样的“礼教”,这样的村规民俗,更是这座民居瑰宝维系百年的精神支柱。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古建筑随处可见。党家村的古建筑,历经明清两代沧桑,带有元朝风格,最典型的或是走马门楼,与北京的四合院,山西等地的四合院区别所在。
党家村的门楼多开在左侧或右侧,很少开在中间的,与风水有关,这样能聚财。不算太大的门楼却是装饰考究,门外的上马石、拴马桩、拴马环,令你浮想联翩,当年马上驰骋的蒙古人在这儿留下深深的印记,给这样的门冠以“走马门”。走马门楼最精致的要数门楣、门墩以及门两侧墙上的三雕,如石雕的狮子门墩、砖刻的梅兰竹菊、木雕的门匾。
党家村大小不一的四合院有一百多座,四合院的门楣上,几乎都挂着“耕读第”、“诗书第”、“耕读传家”等木制或石刻的匾额,勤劳好学的精神随处可见。门外墙壁的砖雕上分别刻有“进士第”、“世科第”、“明经第”、“登科”、“文魁”等字样,或表白心志或显示地位,可见对教育的重视。村里许多巷口都有个“惜字”炉,专门用来焚烧写过字的废纸,以表对文化的崇敬。据说仅一百余户的村里先后办有二十六家私塾,出了一名进士,四名举人,近百名秀才。
还有庄严的祠堂,挺拔的文星阁,神秘的避尘珠,华美的节孝碑等公共建筑……身处其中,感受村文化的细节、人文、情趣,那浓浓的道德修养和文化气氛,酱香悠远,令人陶醉。
短短几小时,似走马门前的看客,绝难以感知,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党家村全部,又何以凭借走马观花,读懂党家村人的沧桑,只撷取古建筑背后,折射出的点点滴滴人文与精神浪花,是为《走马党家村》。
(作者系著名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国法难容》、《罪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