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幽篁里
——观犁夫的人与画
□邢小利
犁夫,一个颇有古典诗意的名字。他是一位职业画家,善画花鸟,尤善画竹。他在画苑耕耘已有四十多个春秋,诚如他的名字一样,犁夫,耕为人生,耘为至乐,在海内外举办过数十次个展和联展,作品深得藏家好评,但他并不满足,认为艺无止境,依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对画艺精益求精,不断讲究、探索,以求创得一方自家天地,在艺术上独具自家面目。
艺术是一条大河,有源有流,源远流长;艺术创造也是一个长长的链条,环环相扣,环环相续。中国画更是如此。犁夫非常注重对中国绘画传统的继承,笔墨意趣,皆有师法和继承,同时又很明确地意识到,艺术更需要创造,因此,他又锐意求新。他对绘画艺术的主张是:“画为心声,笔随意行,当现时代,出新为上”。近年来,他实验以金粉到金色再到金墨相混的花鸟,独创了“金墨画”,已经颇有心得,形成了自家笔墨,此法前无古人,增强了国画的艺术美感和表现力。
犁夫在绘画艺术上强调“出新为上”,认为“新”与“心”相关相通,“新”是“心”的“新”,“心”“新”画境才能出“新”。艺术,特别是中国画艺术,它是心灵的表现。而“心”要“新”,就要打破常规,不被束缚,心灵要充分自由。犁夫是陕西最早步入以绘画为职业的那一批画家之一,数十年来,不以庙堂之高为喜,不以江湖之远为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达淡然,宁静致远,具有传统人士之风骨与品格。他喜欢约上三五好友,清茶一杯,香果数枚,谈古论今,谈艺问道,高山流水,巍巍洋洋,是他心向往之并乐此不疲的生活方式。
丹青生涯,笔墨年华,胸有成竹,人画竹,竹亦化人。读犁夫的墨竹和新诗,我忽然想到了唐代的王维。王维亦官亦隐,骨子里其实是隐的,工诗善画,据说水墨画即为他首创。王维有一首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犁夫的丹青生涯和生命情状,若以意境言之,则可视为“独坐幽篁里”。
“独坐幽篁里”是诗句,更是一种生命状态,人生境界。艺术的至高境界,其实也是独辟蹊径,寻幽探微。生命境界的高迈,才能达致艺术境界的高迈。犁夫在绘画技艺上不断寻求精进,更注重生命境界的提升和精进。“一览众山小”,是因为“会当凌绝顶”的结果。数十年来,犁夫非常注重画艺与人格的双重修养。有了人格的汪洋浩荡,才可能有对艺术世界悟解的纵横贯通。
犁夫的画,以秀美、雅正为艺术的特点,同时,他还瞩意于画意的别出心裁和深刻性,特别是在花鸟世界与人的世界之间寻求某种会通之处,所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他的不少画作中,鸟喙多变形为人嘴,石头形似人字或人形,而牡丹、红桃等又有着某种象形上的和文化意义的相通与会意。凡此,他都是在寻求心与物的对应,探究天道与人道的和谐会通,最终以美来感化人。
犁夫正处在生命的成熟阶段,也处于艺术的成熟阶段,相信他的艺术世界,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开阔。艺无止境,惟人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