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具体标准尚不明晰 资金来源仍是难点
“雾霾津贴”的近与远
(上接一版)
关于“雾霾津贴”的资金出处,广东省环境保护厅一名专家曾提出政府设立“雾霾基金”的想法:向高排放企业收取一定的排污费,作为治理雾霾的基金,一部分用于治理,一部分用于科研,另一部分用来作为公众补偿。然而这一想法并未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有网友认为,国家花钱对户外工作人群所面临的健康威胁买单,无可厚非。但这样做等于给企业污染大气设了一个准入门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不是意味着只要企业交得起钱就可以为所欲为?
有人提出可以参考“高温津贴”的发放模式,由企业自主发放“雾霾津贴”,而后在企业所得税中扣除。然而,“高温津贴”遭遇落地难的新闻屡见报端又让人们对于这一发放模式并不乐观。《工人日报》记者此前在北京采访时发现,很多劳动者都反映“没听过有高温津贴”或者“没领到过高温津贴”。律师认为,现行管理办法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责任认定和罚则,违法成本低以及监管部门执法不力或是主要原因。
企业的现实之困
虽然关于设立“雾霾津贴”的呼声一直很高,但是多数企业仍是“闻民意、不回应”,真正落实的仍是少数。究其原因,《工人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由于没有相关政策支持,落实“雾霾津贴”也给企业带来不少“难题”。
“别说发雾霾津贴,现在已经很难招到工人在户外工作了。”郑州一家民营建筑公司的老板李先生告诉记者,长期在雾霾中作业,建筑工人容易呼吸道感染导致身体不适,影响继续工作。“有时还会因为治理雾霾停工,资金来源都跟不上,想给建筑工人发津贴也没钱呀。”
平顶山兴盾物业公司作为平顶山市最大的民营物业管理公司,有两万多名负责养护绿地、清扫保洁、维修设施的户外劳动者。该公司主管张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给户外劳动者放雾霾假、发雾霾津贴,这个说法只是“听起来很美”。对于道路清扫人员而言,如果因为天气原因放假,或者缩短户外工作时间,那么城市的垃圾谁来清理?
她认为,按照劳动法规定,职工的收入和福利有明确标准。“譬如高温津贴发放,法律有这个规定,我们肯定严格遵守。”而对于目前并没有法律明确必须发放的“雾霾津贴”,张女士认为,单靠企业并不现实,这个问题应当由政府来统筹考虑,做出安排。
事实上,早在2014年10月21日,河南省就印发了《河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但并未明确规定应对户外工作者发放一定的“雾霾津贴”或防霾工具等。
“‘雾霾津贴’没有形成政府文件,只是口头呼吁,想要切实执行,得经过多道审批程序。首先得向政府报提案,通过后执行部门得进行测算,拟定具体政策,其后再向人大提交审议。”郑州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呼吁发放雾霾津贴还处在提案阶段,今后是否落实还是未知数。河南省环保局一名工作人员透露,目前推出雾霾津贴的时机并不成熟,政府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建议企业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给予员工适当补贴。
(余嘉熙 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