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鸵鸟、英雄及其他
——电影《老炮儿》观后感
每年岁尾,大导演冯小刚都会给观众奉上一部精彩的电影做礼物,美其名曰贺岁片。和早年脍炙人口的《甲方乙方》《非诚勿扰》和《集结号》不同,2015年年底,情况变了,依然是贺岁,不过这部贺岁片不是由冯导导演,而是改由其主演;电影的名字就叫《老炮儿》。
电影《老炮儿》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紧紧围绕北京某胡同的老混混、北京人叫老炮儿的“六爷”不合时宜的个人生活,通过讲述这个过了气的北京混混头、当年的大哥、众混混们心中的英雄,老炮儿与儿子、小炮儿“晓波”与小炮儿头“小飞”之间发生的纠纷,以及为了解决纠纷与其四邻街坊和新识故交的生活故事,展示了当下生活在(北京)城市社会底层普通百姓的原生态生活。在电影开篇,“六爷”,通过管小偷以“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方式登了场,同时也表现出其亦正亦邪的“地头蛇”范儿;接着为街坊邻居“灯罩儿”在街头应为摆摊和城管发生矛盾,替“灯罩儿”向城管队员说理儿,讨公道,拍了城管一巴掌,还了小贩一个尊重。通过怒斥围观跳楼麻木无知的看热闹群众,拼命主持着社会道义与规矩。在解决儿子和小飞的矛盾中,一诺千金,最后倒在了“码架”的路上。因为选取的故事简单,因而场景不多,人物不多,电影的结构也很简单。
整部电影里“六爷”作为当年一呼百应的老炮儿头都因为要救自己的儿子小炮儿“晓波”疲于奔命,为补偿其对儿子的爱,勉力而为。无论是身体、金钱、观念、以及按自己的规矩所选择的行为,还是他对当年他身边的那些现在已各有各自生活的老炮儿们的领导能力。但当电影最后“六爷”这个昔日的大哥为解救儿子,补偿自己对儿子的歉疚,重出江湖,践行自己用“码架”解决争端的诺言,身着一件老军大衣、举着把小鬼子的军刀,拖着被疾病困扰的躯体在结了冰的河面上用尽生命最后的力量奋力冲向小河对岸这个多少有点堂吉可德似的情节时,影片里代表着江湖新势力且一直与“六爷”对峙的新一代混混头“小飞”眼睛湿润了,观众近乎冷漠的心此刻也被感动了。虽然也有人说这个结尾很狗血,但我当时在影院看到这个镜像时的确是泪流满面。
喜欢“六爷”的人会说“六爷”虽不合时宜,但却是一个好人。他心地善良,在自己为救儿子践行给年轻混混头“小飞”赔钱的诺言,正在为筹集10万元钱焦头烂额东奔西走的时候,明知可能被骗,却依然给了跪在街头乞讨的女大学生几百元钱。在四处筹钱的路上,看到了一群人在围观一个自寻断见的人胡乱起哄,看热闹不怕事大。为了制止这些人,不顾自己的身体,气得心脏病发作,倒在了街面上。他为朋友,有情义。凑钱替兄弟“灯罩儿”赔城管车、用自己的木工手艺自己为“灯罩儿”重打一辆新货车;四处借钱交罚款,捞因打架进了局子的兄弟“闷仨儿”;这接二连三的事情,就他那个经济状况,放在你我身上,行吗?
讲诚信。眼下时髦的词叫“契约精神”,百姓话讲就是讲信用。影片中的老炮儿“六爷”,无论是面对明显处在强势,又有贪腐的某省高官爸爸做后台的新一代混混头“小飞”,还是回报情妇“话匣子”(许晴出演)拿出自己半生的积蓄帮他凑10万元钱,用他唯一的房子作抵押,他都是一诺千金,只要是一息尚存,说到做到。以至于最后倒在“码架”的路上。这让我们生活在这个严重缺失了“诚信”二字的人们感到尤其的珍贵。
讲规矩。在“六爷”生活里,不论是在其生活的街面上管小偷、管城管;还是在他和玩世不恭,酷炫狂霸的新一代混混头“小飞”的老传统和新次序的pk中,“六爷”一直扮演着自己认可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做事的规矩维护者;就如同他心中的理想,神圣而不可违背。比如说尊重,他尊重别人,也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他尊老敬老,他也要求他的儿子以及“小飞”手下的小混混们尊老、尊重他;虽生活困难,活得却依然要“有里儿有面儿”,要像个人样儿。在关键节点上,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不畏强权和暴力,不受重金诱惑,把关系到国家大事可至“小飞”贪腐的高官爸爸于死地的瑞士银行的对账单寄给中纪委,最终导致某省高官的落马。敢承担,在践行和新一代混混头“小飞”“码架”的诺言时,如堂吉可德似的最终倒在了前行的冰面上……现实中的你我,能做到吗?
六爷他就是个老炮儿、一个过了气的混混头。亦正亦邪的他身上一定有着这样那样不符合法治社会对公民的各种要求,有时甚至于荒唐之极。诸如影片一开始为张身份证“管”小偷,为兄弟“灯罩儿”讨还尊重“管”城管(假定没有后面六爷给中纪委写检举信的情节,打城管的那一巴掌儿一定会成为《老炮儿》审片时被毙的原因),为救儿子,“码架”群殴。影片的编剧董润年、导演管虎无论是在前期编剧、设计还是在后期的拍摄中无时不在想方设法地提醒观众,“六爷”这老炮儿就是那只在影片中逃出笼子的鸵鸟,不可思议的在北京的大马路上飞跑着,是荒唐且不合时宜的。
一个为自己心中的规矩,为了实践自己的诺言倒在“码架”路上的“六爷”老炮儿,不是正在演绎着一曲他个人的英雄主义的悲歌吗?如果我们都能像老炮儿这样,为了自己心中的规矩(理念)勇于努力敢于奋斗,不怕牺牲不做看客,我们这个社会,会不会比现在更好些?
(青少年问题专家、文艺评论家徐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