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务工人员子女西安上学依然路漫漫
——透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上学难
“自己9岁的双胞胎女儿在老家无人照顾,想在务工地找所学校让孩子上学,却遭遇各学校和教育局踢皮球,至今孩子难入学。”从河南光山来西安打工的张梦弟近日向本报记者倾吐她的苦恼。
现象
非新生难转入学
“我一到西安安顿下来,便想把孩子接来西安上学,结果迟迟未能找到接收学校。万般无奈下,我把两个女儿放到了一亲戚所在的富平县那里的学校借读,可周一到周五无人照顾,孩子铅笔用到只剩下2厘米了还在用,如果生病也只能忍着,等到周末亲戚才能去照看。最近一次,孩子发烧,舌头以及嘴巴周围都烂了……”提起孩子没在身边上学的种种遭遇,张梦弟心酸无比。
“孩子的处境让我痛心疾首却束手无策。”张梦弟在居住地西安市灞桥区长乐坡附近找遍了周围的一些小学,包括长乐坡小学、杨家湾小学、张黄坡小学,还有草滩小学,学校都以名额已满让找教育局。找教育局,教育局说只负责新生上学,让她找学校。
“奇怪的是,直接找学校都说没名额拒收,可是找熟人托关系后,掏钱就能上。”张梦弟很不解,究竟是没名额,还是有名额不给?
政策
持“三证”登记注册 确保每个孩子有学上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政策究竟是如何规定的?记者从西安市教育局网上获悉:《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规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城待遇”入学。坚持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区县坚持免试就近安排学位。在容量许可的条件下,学校无条件接收学区服务范围内的随迁子女入学。接收有困难的学校,由区县教育部门予以协调派位到其他公办学校。
具体实施程序:每年5月中旬开始,家长持“三证”(户口簿、暂住证、务工证明)直接到所在暂住地区县教育局进行登记注册,区县教育局结合居住地和“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直接分派到公办学校就读。对“三证”不全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采取“先登记、后补证”的办法予以登记,确保每个孩子“有学上”。
实际
只负责一年级新生 转学原则不安排
按政策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只需持“三证”按照具体程序,就可以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可为何张女士辗转多次依然未能解决两女儿的上学问题?
记者电话采访连线了西安市灞桥区教育局教育科。该科魏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属一年级新生的,由区教育局按照市教育局政策协调安排就近入学;转学的原则上不安排,家长要自己找学校,自行网上转学籍。”
针对张女士双胞胎女儿这样的非新生却需转入西安上小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记者分别电话连线了西安市其它各区县,基本上答复一致:区县教育局只负责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协调与安排,需转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只能由家长在暂住地就近自行联系学校。
究其原因,个别区县教育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西安市教育资源是根据现有人口配置,学位有限,每年都是尽最大能力安排适龄新生(一年级)入学,基本上一年级学位就安排满了,只有转出才有可能接收转入,否则难以接收非一年级新生转入。转出信息只有学校知道,所以要转入西安市上小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只有自行联系周边学校看是否有名额。
鉴于记者反映的张梦弟家情况特殊,灞桥区教育局魏姓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孩子家长就近联系学校确有困难,我们可以在全区范围内协调,尽量让其孩子有学上。”
张女士的问题算是解决了,可问题是西安市所属区县的政策基本是一致的,大量类似存在的其它人又该如何正常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转西安上小学依然路漫漫,希望西安市教育部门根据城市发展,更加积极有力地配套教育资源,保障《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全面落地。
本报记者 王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