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一位工友的返乡日记:我看到了农村的希望
近年来,每年一到春节,关于乡村的话题就会多起来,论点大都是乡村“沦陷”、“凋敝”、“逃离”、“留守儿童”等等。今年似乎尤甚,先是年前《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络疯传,接着由上海姑娘到江西农村的男友家过年,虽然后来证实这是个假新闻,但这样的假新闻不胫而走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这一话题具有广泛的吸引力。接着又先后有《安徽老农借10万高利贷为儿子娶妻曾有老人被逼自杀》、《农村新春“豪赌”背后是怎样的故乡沦陷》、《如果故乡“沦陷”每个在外的人都是“帮凶”》……这些文章对农村问题的挖掘与思考,有助于社会对农村问题的关注与解决。可是我回老家后,老家农村有些问题我感受到了,但另外我也看到一个生机勃勃的村庄、一个充满希望的村庄。
这次回去过年,我特别留意了下村里的房子,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房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村民的经济实力,而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也很值得注意。
如以建了三层楼房的为例,只有一幢楼房的主人是一家几口长年在外打工、靠打工挣的钱盖的,且该楼房长年无人居住;有一幢三层楼的家里,有一个孩子据说在家里挣了不少钱,但另外两个孩子一直在家务农;有一幢是一对长年在学校当老师的夫妻且丈夫一直是校长的家庭建的;另外的8幢几乎都是在家务农,农闲时节要么做些小生意、要么在附近打零工、要么是种植养殖些物产的家庭。
当然,不容小觑的还有二十多年前的几家“富农”:现在已经是老旧了的一到两层楼房。这几家“富农”当年都是种田(我们那边对种水稻的俗称)的好手,也是村里勤劳肯干的楷模!
另外一家新“富农”也是如此:俩夫妻在肩挑手扛的年代曾经种过三四十亩地。早先他们还开了村里唯一的碾米加工厂,开过拖拉机,做过稻谷买卖,养过很多猪,等等。
还有一户就有些不一样:年轻时去外面打过工,没挣到钱。回家成家后就不再出去,在家种田种西瓜、养鸡养鸭养鱼等等,近几年还和其他村民组织了建筑队,农闲时去周边帮建房子、装修等等。
考察这些新旧“富农”的“发家史”,都有共同的特质:勤劳肯干,几乎都是种田好手,少有沉迷赌博、酗酒等不良嗜好。这也与一些学者对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富农”的评论相似:新富农是在新中国土地改革后,最早响应中国政府的号召,辛勤劳动,努力经营,积极进行积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最先富裕起来的农民。
我一直觉得我们村庄在中国的农村里没有代表性,一个是农民的田地好像很多地方都没有那么多(但如果按中国18亿亩耕地,近9亿农民来计算,我们村只能勉强达到平均值);第二是好像没有穷到一无所有、举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的地步;第三是随着近十年来农业机械的普及,农民们没那么苦了,反而是我们在外面打工的人天天上班痛苦得一塌湖涂;第四是农业危不危险农民们并不清楚,只要收成好、农产品卖出好价钱就可以(但粮食、特别是稻谷可以说近年来从来没卖过好价格,2015年还比2014年少了20-30元/百斤,只有160元/百斤左右);第五,留守儿童、流动儿童问题不是特别突出。全村3岁以上、高中以下的孩子有40多人,其中约有10个孩子的父母有一人或两人在外面打工,只有几个孩子跟随打工的父母在外面。
但是从比较实际的农村角度出发,我觉得有几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农业补贴少、农民的社会保障太低、农村的文化生活荒漠化、性别平等任重道远,等等。
中国地域幅员的广阔,注定不同区域农村未来的发展必然会有很大的差异,农村也确实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根源性的户籍制度问题,但是从今年回老家过年所看到和感受到的,除了以往的老问题,我还是看到了一些农村的希望所在:农民可以不用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受尽歧视与屈辱的外出谋生,农村物质、精神生活条件与城市差距逐渐缩小,农业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展现出新的可能的勃勃生机。
□彭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