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6年03月09日
综合新闻
02

女娲之乡春潮涌

——安康平利县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侧记

春意越来越浓,吴祥义的工作也一天比一天忙。作为平利县八仙文化旅游景点开发有限公司老板的他,在春游旺季接待游客的黄金时节争分夺秒:“忙是为了确保把各项服务工作做到位,不能损害了女娲人的牌子,更不能让政府再为我们操心。”

安康平利县是传说中的女娲故里,境内潜藏着很多旅游资源。曾经在山西、河北等地开矿办厂20余年的吴祥义,在实现创业致富后,瞅准了家乡的资源优势,2004年回到家乡先后累计投资1100万元,修建了“八仙悟真观”风景区,使八仙镇成为“安康—南宫山-小三峡”生态旅游黄金线路上的一颗明珠,而他也因此被国务院农民工联席会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的光荣称号。

据了解,返乡创业农民工已成为该县城乡经济发展中的一支主力军,先后涌现出像吴祥义等一大批创业带头人和创业典型,并带动掀起了女娲之乡的创业春潮。像鼓励扶持吴祥义一样,借助“中国最美丽乡村”名片,吸引返乡农民工在旅游项目经营、产品开发、文化挖掘等方面的创业经营,只是该县推动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举措之一。

该县人社局副局长王建春告诉记者,根据这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该县因势利导,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战略,构建“绿色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业”三大经济体系,县政府制订了100个招商引资项目,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在外务工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在茶饮产业、畜牧养殖、农业观光园、农副产品开发等产业上做大做强。同时,鼓励他们回乡积极参与社区工厂建设,发展现代小微企业,实现与规模化工业发展齐头并进。为此,该县在2014年制定了发展社区工厂的规划,力争通过3—5年努力,建设规范的社区工厂200处以上,力促全县吸纳带动就业6000人以上,打造社区手加工项目集群,实现年产值3亿元,群众年增收超亿元。在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下,以孙自立、张付涛、王端江、奚精华等人为代表的返乡农民工创办的社区工厂,正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县兴起。

提到这些返乡创业能人,王建春的介绍认真而又仔细。张付涛、孙自立分别在城关镇普济、三阳镇梁坝、大贵镇后湾、老县镇锦屏等社区成立了以生产电子变压器、稳压器、耳机线等成品或半成品的来料加工工厂,与广东、江苏等多家企业签订了长期代工订单,累计吸纳就业500余人,让社区居民真正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工作;奚精华、王端江分别在八仙镇狮坪、洛河镇牌楼街社区创办手套厂和棉鞋厂,产品供不应求,已吸纳社区就业过百人,企业年利润过百万元;西河镇朱泽柱、张礼权、操世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分别在西坝、东坝等社区创办平利县雪天冷饮工贸有限公司、万只蛋鸡场和桑茶厂,既创造了经济利润,又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近年来,该县把农民工回乡创业工作列入全县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服务职能,以落实回乡创业政策为重点,以构建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考核等五大体系为保障,创业环境不断改善,创业理念深入人心,创业氛围日渐浓厚,广大回乡农民工和社会各界关心创业、支持创业、自觉投身创业的全民创业态势已基本形成。截至2015年底,该县有农民工总数5万多人,其中本县农民工47510人,外来农民工3320人。全县有865名返乡农民工通过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实现了创业,占创业农民工总数的78%,累计返乡成功创业的农民工达2100余人,年营业收入达5亿元,带动县内1万余人就业。

本报记者 杨志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