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佛现象”与“高桥效应”
(上接一版)
另一个佳话是,铁佛村目前916户3392人,除了上学的学生、幼儿以及65岁以上的老人等特殊人群,全村劳动力人口基本都在从事修脚行业相关工作,人数达1316人,占到劳动力总数的80%。在修脚行业中的创业者,实现资产过百万的家庭有200多户,过千万的有30多户,200多户拥有私家小汽车,200多户家庭在移民搬迁政策的号召下,已分别在集镇、县城或安康买房定居。
该村党支部副书记谢必刚介绍,据去年底统计,全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已增长至25000元,分别超过紫阳县、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794元、7932元的3倍和全国农民纯收入10489元的1.4倍。全村累计在当地信用社的存款金额过亿元。
“过去的特困村变成了今天远近闻名的小康村。”紫阳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主任贾学平说,由于修脚产业发展带来的这种变化,该村的脱贫致富模式在紫阳被称为是一种“铁佛现象”。
80%家庭致富的“秘密”家庭,几乎每户都有至少一人在外从事修脚行业。全镇9个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000人,其中从事修脚产业的人数达到4000多人,比例达到80%。
目前,全镇村民在当地农商银行的存款余额达1.9亿元,在邮政储蓄银行存款余额近0.7亿元。对此,农商银行的工作人员说:“都是因为高桥的外出务工人员在修脚行业挣了钱,银行存款总金额中至少有80%来源于当地修脚产业收入”。
“这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贾学平补充说。
鼓励支持发展“全方位”
事实上,“铁佛现象”早已在高桥全镇普及。
乘车沿着权河边的山道曲里拐弯行驶约莫半个小时,在突然转过一个弯道后豁然开朗起来。随之,眼前出现一片高楼,小区入口的大门上醒目地镶嵌着古铜色的标识“远元修脚产业专业社区”。在该小区旁边紧挨着的是一所新建的幼儿园。身置此景,令人感觉进入到了一个“修脚世界”。
“名字叫修脚专业社区,但不是“专门修脚”的社区,而是专业从事修脚职业人员集中居住的社区。”该社区党支部书记任继尚说。
任继尚告诉记者,这个小区是为了解决本镇在外从事修脚行业人员后顾之忧,由修脚行业创业带头人郑远元投资建设的。2012年初动工修建,2013年底就有住户入住,2014年各项配套建设全部结束。截止2015年底,入住该小区共有272户1172人,除了60户是享受交钥匙工程外,其中有200多户家庭,平均每户都有2到3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从事修脚职业或开修脚店,累计从业人数达到488人,占到小区住户劳动力的80%以上。
“不仅这个新建小区有80%的住户都是依靠修脚职业挣钱购房的。在该镇的另外两处避灾移民安置小区,购房户中也同样有80%的家庭成员都曾经和正在从事修脚行业。”该镇副镇长马凡西说。
同时,马凡西告诉记者,在该镇的板厂等十多个村,凡是新建房屋的
“修脚行业古老,修脚职业高尚。”这是高桥镇党委、政府宣传在乡村道路边的一则广告语。
正是在这个广告墙所在的村庄,记者遇见走亲戚的该镇村民夏勤礼。他告诉记者,他在老家照顾母亲和孙子上学,他的媳妇、儿子和儿媳都在广东梅州五华县从事修脚行业,三个人的工资加上与乡亲投资合伙开店的利润分红,一家人每年能够挣得20多万元。
提及修脚,他很自信地说:“在我们铁佛河和绕溪河两岸居住的农户,几乎每家都有人在干这一行,没有谁觉得这是丢人的事。”
“修脚职业,过去被当地人瞧不起,认为丢人现眼,不愿去干。”随着走访的深入,记者了解到,通过镇党委、政府的宣传引导和能人带动效应的辐射扩大,群众就业创业观念不断转变,使“修脚”成为当地群众广泛认可的一种“高尚职业”和家家户户都在发展的脱贫致富项目。
马凡西说,对于地理环境恶劣的山区高桥镇来说,在农业和工业不能为群众提供经济发展支撑的情况下,“修脚技能”无疑是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短平快抓手。近年来,该镇将“修脚”作为推进困难家庭精准扶贫和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创业的主导产业,坚持因势利导,全方位给予鼓励支持。
记者采访了解到,该镇在抓好宣传引导和技能培训之外,还积极协调银行加大对从事修脚创业者的信贷支持力度。据去年底统计,当地金融部门支持修脚行业创业达1000余户,累计投放贷款金额达4000余万。
“支持鼓励大家都走出去挣钱,我们平时的工作就是对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搞好管理服务,让外出人员在外安心从业和创业。”任继尚说。
与此,记者在高桥镇看到,该镇新建的“‘三留守’关爱中心”和“启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目前已投入正式运营。 本报记者 杨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