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6年04月15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翻船体”呼唤职业尊重和理解 走近红旗渠 63岁“健身哥”秀“魔鬼肌肉”成网络红人 读安黎 冷艳深沉 水墨高手

当前版:第A4版:北国周末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
04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记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布絮鞋传承人赵小明

赵小明编制的各种鞋子 每鑫 摄

大地回春,杨柳嫩绿。猴年初春,笔者到黄良街道小邵村采访了制做布絮鞋(打麻鞋)的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小明女士、请她重点介绍了制作布絮鞋的有关情况。赵小明的丈夫冉炳全(制作者)、木工师傅李明俊也先后向笔者做了介绍。

小邵村位于长安区黄良街办,村东为立元村。村民利用终南山的龙须草、麻类等打制草、麻鞋在西安城南很有名气。

相传清光绪年间打麻鞋、草鞋艺人尹恒让从西安逃难,无处安身,一人乞讨、饥寒难忍昏倒在小邵村。被李姓村民搭救,供给吃喝,尹恒让恢复体力后,就在该村打工卖艺,将打草、麻鞋的手艺传给村民。初始,村民多采用龙须草打草鞋,但不耐磨、不受穿,转而打麻鞋,既柔软又结实,就是费用比草鞋贵。民谚:家有万贯,不及学艺在身。打草、麻鞋,可挣些零花钱补贴家用,为养家糊口解决了经济困难。因此,村民都学会了打草、麻鞋的手艺,就连相邻的村民也学会了打麻鞋、草鞋和布絮鞋的技能。

2006年,西安市群艺馆举办民间艺术品展览,市非遗部主任王智观看了赵小明打制布絮鞋的全过程,给予肯定和称赞。

赵小明女士今年66岁、制做草鞋、麻鞋、布絮鞋等已经有50年了。初中毕业后,她没有体力,怎样谋生,学个啥手艺?经过认真思考,她认准了做草鞋、麻鞋、布絮鞋的手艺。她拜族中的阿婆为师,阿婆手把手地教,她不厌其烦地反复请教,很快掌握了制作草鞋、麻鞋、布絮鞋的技术。同时,她又将布絮鞋的制作技巧传授给赵大德等人,起到了示范传帮带的效果。如今,小邵村有30多户人都在制作布絮鞋,成了养家糊口的一个副业。从原始的打草鞋、打麻鞋到布絮鞋,世代相传并逐步发展完善、探索和提高。

赵小明大胆创新,在质量上下功夫,无论颜色、质量和样式都有很大的改观。形成了样式新颖、质量上乘、穿着舒服、防病美观的效果。时代在变,编织鞋也在变。五颜六色、大鞋小鞋、各种挂件、争奇夺巧。如:金黄、蓝缨缨布絮鞋、老年人的夹趾麻鞋、大红大绿小娃鞋、室内穿的软拖鞋、还有用中草药编的防病草鞋、欣赏保存加入芳香驱虫药的保健鞋等等。

在小邵村、立元村等制作布絮鞋包括麻鞋、草鞋等自古以来,全凭自己或家人销售,也有专门上门低价收购再高价卖出的商贩。由于是家庭制作,各自经营,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属小农经济。在旧社会,卖草鞋也经历过酸甜苦辣。由于是步行,多肩扛手提,量多时装上手推车,步行推车赶集。“西安事变”期间,部队的军人为了出发行动没有声响,在立元村、小邵村购买了几百双草鞋。在解放小五台的战斗中,冉兴茂等人还在子午曹村南门外给解放军义务送过草鞋,受到部队官兵的称赞。“一个蛋、两条线”偷着卖,怕人见(指鸡蛋和草鞋、布絮鞋)。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双草鞋可卖到一角五分、布絮鞋每双五角。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和鞋的原料成本等因素,价格不断上涨。民谚:有女不嫁立邵村(立元和小邵村),大颡毛头捡铺衬。“文革”期间,割资本主义尾巴,不允许做鞋的买卖。有次赵小明到户县秦渡镇卖鞋,鸡叫头遍就偷着同他人趁着黑夜赶集。结果迷失了方向,走了半夜直到天明才走到秦渡镇。身背的50双布絮鞋由于质量和样式好,每双以四角五分被抢购一空。赵小明和姐姐吃苦耐劳,利用一个月没黑没明地制作,做出300双布絮鞋,卖出后给家里买了台崭新的缝纫机,一时在立元村被人们传颂。

2008至2010年,赵小明做的布絮鞋在报纸、电视台、杂志等媒体宣传报道,社会影响很好。小邵村有4个组、160户,制做草鞋、布絮鞋的有40户,初步形成了规模经营。除销给本地外,还远销西安、深圳、北京等地。近年来,分别到大唐西市、芙蓉园、鼓楼、寒窑、杨凌等地参展制作和销售。从每双5至10元到目前20元、特别加工的每双50元、工艺新颖还卖到80元/双。

由于赵小明勇于革新创造,带动更多的做鞋人增加收入。2008年12月18日,西安市群艺馆授予赵小明“市优秀民间艺人”,特聘其为市群艺馆“民间艺术家”;2010年8月赵小明获市妇联妇女手工艺品技能大赛编织类三等奖,同时被授予“市妇女手工艺能手”;2010年11月,赵小明获“陕西省第二届妇女手工艺品技能大赛编织类三等奖”同时获省“妇女民间手工艺能手”等称号;另外,长安区文体广电局颁发给她市级布絮鞋传承人牌匾及获奖证书等。

□每小平 张军锋

赵小明展示制作工艺 每鑫 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