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退出机制:逼退百家企业
——陕西181家企业退出规上工业企业调查
(上接一版)
事实上,在今年2月17日省政府召开的专题会议上,省委书记、时任陕西省省长娄勤俭就曾研究部署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工作。他强调,要认真按照国家部署,系统谋划,用活政策,全力化解过剩落后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稳定增长;要在科学研判、全面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尽快制定落后产能退出方案;要采取多种渠道妥善安置分流职工,认真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确保企业有序运转、社会和谐稳定。
对全省企业影响
在规上企业进进出出的表面现实下,也包含有对于国家经济转型和升级换挡的诉求。此次陕西退出的规上工业企业中,重组兼并14家,占总量7.7%。根据陕西省统计局的分析,实现转型的规上企业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企业融入集团公司转型升级队伍。二是企业自发从“弱、小、散”向“提高产业集中度战略”转型。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企业跨行业转型成为突破发展困局、开拓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退出规上工业企业中,26家转换行业,占总量14.4%。企业跨行业广泛,包括贸易、服务业、房地产、建筑业等,90%以上转型为三产企业。例如从服装生产转为服装生产兼销售,且销售份额大于生产;从节能门窗生产转为商品租赁、物流;从印刷业转为图书批发。在跨行业转型过程中,以上企业将单一的生产结构发展成多元化、综合性的集合体。
跨行业转型企业虽然暂时退出规上工业行列,但绝大部分都会以新的发展规模和良好发展前景出现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等其他“四上”企业队伍中。目前,转行企业中已有4家达到限额以上贸易业发展规模,1家初步具备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规模,2家获取建筑业资质等级,成为新行业中的生力军。
僵尸企业的清理
企业退出机制的常态化,正在日渐成为我省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去年181家企业退出规上企业的基础上,2016年我省还有一批待退出的企业。
在3月份省国资委印发的《关于切实做好2016年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省上提出要坚决打好去产能和清理僵尸企业攻坚战。意见要求,各集团公司清查所属企业过剩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情况并制定处置工作方案,积极争取中央专项奖补资金,依据国家和我省有关政策,通过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的路径,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坚决淘汰“僵尸企业”、高污染企业、产能过剩领域无竞争力企业,妥善安置分流人员,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不仅仅是过剩的产能要退出,在第一和第三产业,也有企业在退出。4月12日,全省农业产业化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记者了解到,在456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已认定385家龙头企业动态监测合格,保留其龙头企业资格;71家重点龙头企业因不符合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相关标准和要求,监测不合格,取消资格。同时,递补83家企业为“陕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
“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年进行1次监测评审,所有监测不合格,被取消资格的龙头企业,不得使用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原则上不再申报省本级财政资金扶持的各类农业项目。”省农业厅产业化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中,陕西将建立旅游企业、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制度和退出机制,对管理秩序混乱的等级景区、星级饭店予以警告或摘牌处理,对严重违法的旅行社依法吊销旅游经营许可证。 (张权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