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纸质书
□刘松
一段时间,我也曾沉醉于读电子书。那时,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书正畅销,公交车上、商场里、街道上,随处都可听到人们谈论这本书如何如何精彩。见到好书就起“歹心”的我便到学校图书馆去借阅,班上一位爱看书的“同仁”笑话道:“你傻不傻呀,都啥年代了,还去图书馆借书。在网上下载一部不就行了。”回到宿舍,我立即将这本书全文下载下来了。这下可不得了,上课老师在上面讲得绘声绘色,我在下面盯着手机屏幕看得津津有味。吃饭时,送一口饭进嘴,看一段电子书。晚上休息时,宿舍灯熄了,舍友们都睡了,我还要钻在被窝里看。这部近160万字的电子书不到一个月就被我“狼吞虎咽”地看完了。我心里暗暗地想,这电子书还真是个好东西,不用花钱买,不用受图书馆借书的限制,不用受时间空间的约束。
尝到了读电子书的甜味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下载了30余部书放到手机上,稍有空闲就看。一年下来,怎么发现眼睛看稍微远点的东西就变得模糊了,颈椎、腰椎也开始隐隐作痛。原来就是长时间看电子书惹的祸。仔细一想,从中学到了什么,记住了什么重点内容时,才发现大脑中一片空白。难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位研究者曾说,电子显示屏会剥夺大脑中某些微妙的视觉和触觉线索,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
当体验了网络阅读对身体健康、对获取知识的种种不利后,我自然而然又回归到传统纸质书的阅读中了。我喜欢在清晨、午后或是深夜,泡上一杯热茶,随意从书架上取一本书或一张报,摊开在书桌上阅读。翻开泛黄的纸页,目光在白纸黑字里穿行,只听得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轻风吹拂窗帘的滋滋声,只闻得浅浅的墨香、淡淡的茶香。忘记了柴米油盐,忘记了为工资的升降而发愁,忘记了纷繁复杂的人情往来。只听得文字与心灵的撞击声。只感觉书与我同在。读到动情处,思绪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而波动,时而金戈铁马,时而小桥流水。读到喜欢的名言警句、历史典故或优美段落,拿出笔,在原文下划线标记或是在旁边的空白处注上自己的理解,或是干脆摘抄到笔记本上。许久后的某一天,遇到类似经历或写文章需要用到相关材料时,依然能清晰地记得自己曾在某一本书中读到过这样的段落。这时再从书本中翻出当时批注的那段文字,恰如失散多年的朋友偶然在人海中相遇,激动、亲切、温暖,甚至感动得热泪盈眶。而这种美妙的经历是读电子书难以体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