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6年05月17日
头版
01

“一花引得百花开”

——记中铁一局五公司“白芝勇技能大师工作室”

“只有更好融合,形成一种氛围和意识,才能发挥团队的更大作用。”——白芝勇

白芝勇在一线测量

白芝勇和团队成员在一线

“杨明,立功了!”在高铁张家庄隧道抢险任务圆满结束之际,中铁一局集团宝鸡精密测绘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建军特意来到杨明身旁,为这位抢险功臣加油鼓劲。

事故发生后,“白芝勇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精兵强将当仁不让的来到抢险现场。

“通车后的轨道受各种因素影响,建设初期的水平、方向等都会发生细微变化。如果只是简单恢复,则是对高铁安全系数的毁灭。”被派到现场的杨明心里明白,所有的原标准在这个时候“失效了”,如何恢复原有通车环境成为技术攻关的焦点。

面对630米因滑坡而变形的轨道,杨明沉着而冷静,脑海里浮现出工作室领头羊白芝勇经常说的一段话——“细节决定成败,测量仪器、灰尘等都可能导致测量误差偏大。”在校准仪器、消除灰尘……一一排除外部可能影响精测的因素后,杨明开始测量张家庄隧道滑坡前的轨道运行数据。

在反复测量后,一项对现有变形轨道的抢修精调方案出炉。两个月后,一次性达到了通行水平。

近年来,像这样的急难险重任务,“白芝勇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员经历过很多,个个身经百战。如今,越来越多的成员成为行业里的“大师”,在技术难题攻关路上披荆斩棘、独当一面,个人的成长也让团队的战斗优势逐渐显现。

南京市纬三路过江隧道施工技术告急——接收钢环以及外体已经建好,留给盾构机出来的误差范围限定在五六公分内,如果“出不好”,价值上亿元的盾构机就毁了……

面对这一难题,白芝勇与组员立即赶赴现场。

要知道国家规范才是精确到10公分,如何做到更精确?白芝勇和同事结合经验,发挥集体智慧,在测量中将可能产生误差的因素逐个解决掉后有了结果——洞外控制测量采用GPS和二等水准测量,洞内采用交叉导线网并加测陀螺定向边的测量方案。最终,“天和号”盾构机刀盘以误差1.2公分的高精度缓缓驶出长江南岸接收井。

在中铁一局,“白芝勇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誉为攻关破题的“救火队”,成员除了在工作室为难题“把脉”外,他们的身影时常出现在攻关第一线。

以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技师白芝勇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白芝勇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拥有高级技师2人,技师2人,高级工16人,工程师9人,助工18人,技术员7人。

成员杨志军人出身,作风硬朗,经常在恶劣环境中反复核验测量数据;寿海峰细心好学,总有更为精准的突破;孙洪波聪明内向,动手能力强;关乾旭踏实活泼,善于表达新想法……

“只有更好融合,形成一种氛围和意识,才能发挥团队的更大作用。”白芝勇说,工作室虽以他的名字命名,但技术攻关离不开各位成员的集体智慧。

一种新型建筑物变形监测标、一种简易棱镜照明装置、精密测量仪器防风蓬、一种改进的高速铁路CPIII标志等9项专利,科研、论文、工艺工法等31个项目……在融合传承与学习之后,工作室成员发散思维,敢想敢做,一项项难题被迎刃而解。

“一花引得百花开”。如今,杨志、寿海峰、杨明等成员逐渐成为精测骨干,代表集团公司参加中省各种工程测量技能大赛,多人被授予陕西省工程测量技术状元、陕西省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王何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