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6年05月26日
头版
01

爱听“牢骚”的领头人

——记陕鼓集团“张戟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的作用在于带动企业、职工不断提高创新意识。”

——张戟

“通过设备改进,既节省了劳动力又提高了生产效率,这就是创新的意义所在。”张戟在这个小小工作室,时不时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陕鼓集团“张戟创新工作室”创立于2008年,目前有3位成员——张戟、机加班长李新刚、热工仪表主任朴海日。近年来,他们为企业提出近60项创新方案。其中“TRT危急遮断器飞锤试验台”荣获全国职工节能减排优秀合理化建议和西安市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奖。

工作室平时并没有固定任务,3人更多的时间是走进车间,听取职工的“牢骚”,在“牢骚”中发现问题,帮助解决一些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麻烦”。

工作中,职工都愿意和张戟发“牢骚”,大忙小忙也都经常找他来“救场”。“张师傅人聪明,也值得信赖。”工友吴继忠这样形容他。

焊接作业中,浓度较高的烟雾、粉尘、有毒气体会被职工吸入,威胁身体健康。工作室研发的电焊工防烟尘主动送风呼吸装置,不但改善了呼吸环境而且成本低。

叶片称重是解决转子平衡的重要工序,但完成这一工序至少需要3位职工协同工作,且容易出错。张戟提出并建造了新型自动排序电子秤,不仅节省了劳力同时避免了差错。

“工作室成立之前,我经常与张师傅一起探讨问题,但很多都没有解决。直到公司成立了工作室,我便毅然决定加入”。作为70后,李新刚是工作室年纪最小的,“我们配合很默契,但也会有分歧。创新合作就是集思广益的过程。”

朴海日是朝鲜族汉子,部队复员后从事仪表维修工作30年。“调入工作室后,工作压力反而增大了,需要全方位学习。”

3位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工作室带来无限生机。

工作室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难点是“推广”。面对工龄较长的技术工人,已经适应了固化的操作模式,对问题处理存在惰性,加上成本和管理难度,“推广”工作并不容易。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推广”工作顺利进行,工作室通过总结问题、建章立制,已成为企业创新的代名词。

作为中国品牌500强,陕鼓集团的发展、提升与其鼓励和支持创新的发展战略密不可分,“张戟创新工作室”就是陕鼓创新文化的缩影,更显示了社会转型背景下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

本报记者 薛生贵 实习生 赵琛

解决技术难题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