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6年05月31日
视野
04

曾国藩的科举之路

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而蒋介石更是把他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他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大人物——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他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四大名臣”,是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却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

五岁的曾子城(后改名曾国藩)开始学习认字,当时家里还聘请了启蒙老师教他《千字文》,七岁时跟父亲学习,九岁读完了四书五经,十岁已能吟诗作对。就算到了他二十四岁的时候命运依然很好,这年他参加甲午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然而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好命运却没有光顾他。

清代的科举考试继承了明朝的考试制度。直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才明令废止科举制度,其间二百余年的时间里,根本就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儒生首先必须通过制艺考试,才能成为可入县学的生员,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秀才。在乡试中登第的秀才,称为举人。通过会试、殿试登第的举人,称为进士。进士中只有进入一甲、二甲者,才可以进到翰林院中。

曾子城在中试举人后的当年十一月就起身赶往京城,然而就在第二年,也就是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的三月,第一次参加会试的他却名落孙山。好在这年赶上了皇太后的六十大寿,增加乡会试恩科一次是惯例,所以第二年还有一次中第的机会。由于从北京返回老家湘乡花销太大,在征得父亲的同意之后,曾子城便留在了京城,等待第二年的恩科会考。

在京城的这一年时间里,曾子城渐渐开拓了自己的眼界。他除了继续勤研经史外,又很快地沉醉于唐宋的诗词和古文。他觉得古文可以任意发挥见解,比起那拾古人余唾而又缚手缚足的八股文,实在更有生气,也更有意义。然而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就在道光十六年的恩科会试,曾子城却再一次与登第无缘。

接下来的两年里,曾子城清晨起床,半夜休息,埋头苦读,几乎一年中都没有出过家门。到了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又是三年大比的日子,曾子城再次抵达了京城。

可喜的是这次参加会试,他在中试的贡士中排第三十八名。四月,中正大光明殿复试一等,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但依据惯例,列三甲者是不能进入翰林院的。曾子城感到非常羞愧,便打算第二天就回去,不想参加朝考。好在同去应试的郭嵩焘千方百计加以劝阻,劳崇光御史又答应为他圆转,他才留下来参加了朝考。朝考入选后,他于五月初二日被引见,之后改为翰林院庶吉士。

经过自己的认真和努力,曾子城总算走完了他的科举之路,那一年他刚好二十八岁。随后曾子城便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国藩,据说是涟滨书院的刘元堂先生为其改的名,意思是曾子城乃是国家的屏障和藩篱。然而不管据说真否,原意是什么,但这位远居山村,出身寒素的曾子城从此一跃进入了朝堂。从而不仅改变了他自己的人生,也影响着晚清政府的政治、军事和文化。 □熊兴国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