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工匠为何这么牛
战国其实是一个手工业很发达的时代,铁器的正式使用,生产力的极大推进,产生一大批手艺高超的产业工人,还有一些动作技能特别厉害的达人,和现代科技比起来,固然已经不算怎么回事,但就当时而言,确实已经惊世骇俗,超乎众人之上,成为时代的领军人物。
例如公输班,《礼记·檀弓》里就记载他用机械方法下葬季康子之母。而诸子百家中的墨子似乎比公输班技高一筹,在楚国的一次沙盘推演中,墨子击败公输班,说服楚王停止进攻宋国。靠的不是苏秦那样的辩才,而是扎实过硬的技术。
这些新奇的人和事物,在《庄子》一书中也有反映,当然,庄子没有从严谨的科学角度论证,而是从个人的修行角度去剖析这些技术能人形成的原因。
用志不分
高超技能缘于心神专一
《庄子·达生》里写到,孔子有一次带着弟子们在楚国散步,刚刚走出树林,却被一个神奇的场面吸引住了。原来是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竹竿粘蝉。想想看,蝉在树上极其灵活轻巧,而竹竿对于蝉而言,似乎略显笨重,要用竹竿去粘小小的它,似乎有点天方夜谭的味道。然而,这位驼背老人粘蝉,就如同在地上捡树叶一般容易。“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这群学术男和文化男,被一位普通劳动者的神技给惊呆了,孔子好奇地问:“师傅,您怎么这么灵巧啊,有没有什么门道?”老者也很坦率,回答说:“我这也是技术活,当然是有门道的。不过需要练习,而且需要苦练,怎么练呢?方法很具体,在竹竿上累迭两个丸子,静静地竖起竹竿,让两个丸子不要掉落下来,这门功夫需要五、六个月的时间。”“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到了这一层,以后捕蝉,失手的情况就很少了。
不过,这还不是最高功夫,且看后面更精彩的:竹竿上堆三个丸子而不坠,那么捕蝉的得手率达九成;竹竿上堆五个丸子而不坠,那么捕蝉的得手率差不多百分之百,就好像在地上捡东西一样。“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庄子交代完了枯燥的苦练过程,进入神乎其神的描述过程,也就是练习时候的情境和心理。老者说,他在练习的时候,压根没把自己当成人,而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树墩。而拿着竹竿的手臂,就如同枯树上的树枝。因为树墩和树枝都是静止的,也是沉稳的,真正是“坐如钟立如松”,和武术当中的站桩练习倒是有点像。
当然,肢体的安静缘于心理的安静,心神先静,身体才静,还要静到什么地步呢?我们看描写:“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以这样的心态去捕蝉,何愁捕不到呢?
孔子不愧是圣人和老师,他利用眼前看到的神奇一幕,将散步变成拓展课,回身对学生们说:“同学们,记住啦,练习技术的诀窍就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我们从捕蝉老人身上应该学到这些优秀的品质。”心志不要分散,高度凝聚精神,就是练就神技的秘诀。
船夫忘水
熟悉才是克服困难的法宝
颜渊(也就是颜回)有一回看见一条湍急的河流,河流上一个摆渡的人,却在惊涛骇浪中轻松自如地行驶船只,颜渊简直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认为简直是有神技,“操舟若神”。颜渊于是很谦虚地问:您这驾驶船只的神技能学到吗?摆渡人说:当然可以,只要你会游泳,尤其会潜水,就算没见过船,也能无师自通学会驾船。“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所谓没人,就是指潜水者。
颜回虽然是个聪明人,但他是北方人,更缺乏水上实践,因此不是太理解船夫的话,心里琢磨不通,于是见到老师时,就拿这个请教。
孔子分析说:只要你转换思维,变一个角度去看待,就能明白他的话了。那位船夫是在水路,我们就把干的活想象在陆地上,善于潜水的人,已经熟悉了水中的一切,他看到水中的深渊,就如同我们在陆地上看到山丘一样。“彼视渊若陵”,他看到船只行驶就如同看到车马在陆地上行走一样。我们走在陆地上,忘记了陆地的存在,他们行进在水中,也忘记了水的存在,“忘水也。”
忘掉毁誉
就能做出精良的工艺品
鲁国有个叫梓庆的工人,是个能工巧匠,擅长雕刻挂放编钟的木架子,每次将产品打造出来,简直鬼斧神工,让人惊叹,以为梓庆是神人,“见者惊犹鬼神”,鲁国国君也很钦佩他,于是问:您的技术怎么这么出神入化呢?
梓庆说:我是吃这碗饭的工人,自然能做出这样的产品,没有什么奇怪的。不过硬要说的话,我的诀窍是,在制作产品之前,我要静静地等待几日,不敢胡思乱想,一心摒弃杂念,摒弃的是什么杂念呢?“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
从庄子笔下的故事来看,能人和达人,都是很纯粹的人,专注的人,这种品质,在战国时候用得着,在现代更用得着。 □刘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