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母亲的端午节
□曹雪柏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每年端午节,正逢家乡人割麦子的时节。无论再忙,母亲都会忙里偷闲,端午节的粽子,门楣上的艾叶,胸前的香包,手腕上的“花花手”样样打理得井井有条。
童年的记忆中,端午节前几天,母亲便忙活着做香包。一枚绣花针、几片碎布、一缕彩线,在她的手中便跳出一条会游泳的鱼,一只会唱歌的鸟,一只会下蛋的鸡……各种各样的虫鸟花卉,蔬菜瓜果做啥像啥,栩栩如生。母亲做的香包小巧别致,有的是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的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尤其是母亲做的布艺蛇,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把烟盒里面的金箔剪下一个小小的圆眼睛缝上去,再吊上一个红色的穗子,哇!手中的“蛇”活了。因为我属蛇,母亲年年都会给我做条蛇。
端午节那天,也是母亲最忙的。天刚蒙蒙亮,母亲在我的手上、脚腕、脖子上绑上了五彩线,母亲说绑上五彩线,就能保平安。
村后有一大片芦苇地,每到初夏河坡上都会长满青青的芦苇,风一来苇叶便会发出沙沙的声响。大清早,母亲踏着露水采回了一竹篮新鲜翠绿的苇叶,清洗干净,在厨房里忙碌着包粽子。一个个棱角分明,鼓鼓囊囊的粽子在母亲手里缠几缠跃然而出,就等着下锅煮熟了。还没有等粽子出锅,苇叶清爽的香气,糯米浓腻的粘香,还有蜜枣的甘甜,混在一起,满屋子清香四溢,我们兄妹早已垂涎欲滴,围着锅台转。母亲把煮熟的粽子浸凉,剥去粽衣,浇上蜂蜜水,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吃起来,那甜甜的、凉凉的味道一直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多年来,市场上各种各样的粽子琳琅满目,包装精美,但我总感觉比不上母亲亲手包的粽子香甜。
端午的艾叶,必不可少,母亲把父亲从田埂上割回的艾叶扎成一把放在窗台、门楣、大门上。说这样可以驱蚊虫、防病疫。被晒干的艾叶,母亲会小心地收藏起来,夏日的夜晚,点燃一小撮,艾香袅袅,熏蚊子,绿色又环保,效果很好。
如今,母亲老了,头发白了,眼也花了。但每年端午节,她仍然忙忙碌碌,从未间断,乡间所有的习俗,母亲样样不会落下。
近年来,虽然我蜗居小城,不在母亲身边,但是每年都能收到母亲捎来的“端午”。一捆香香的艾叶,几个甜甜的粽子,几缕拧好的“花花手”都包含着母亲浓浓的爱,蕴藏着母亲对子女这一生的祈祷与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