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煤竭城不衰 黑色变多彩
——铜川市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新路调查
铜川主动将去产能与产业转型相结合,以一套上“新”不弃“旧”、循环经济换挡、新兴产业接续的“组合拳”,为老煤城注入新活力……
作为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面对资源枯竭风险和经济下行压力,铜川市主动将去产能与产业转型相结合,以一套上“新”不弃“旧”、循环经济换挡、新兴产业接续的“组合拳”,为老煤城注入新活力,初步实现了发展动力转换、经济逆势增长,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探索出一条新路。
产业“上新”不“弃旧” 矿区“停产”不“停业”
地处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交界带的铜川因矿设市,曾是全国重要的煤炭产业基地和西北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近年来,受经济增速放缓、能源结构调整等影响,铜川产能过剩问题开始显现。据测算,当地煤炭资源也仅够再开采25年。
“为避免陷入‘煤竭城衰’怪圈,铜川主动走上转型之路。”铜川市市长杨长亚说,一方面,铜川提前布局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167万吨;另一方面,坚持“上新”不“弃旧”,以“精”化“剩”,从煤、铝、电、水泥四大传统行业的供给侧发力,走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占地25.5平方公里的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便是铜川实施“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循环产业模式的尝试。
从兰州来此落户的陕西铭帝铝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亚军说,以往铜川产铝却不用铝,铝水直接做成铝锭外售。公司从事铝品深加工,当地铝厂可直接将铝水供给他们使用,无需再经过铝锭化水过程,节能节电,提高了利用率,还解决了就业问题。目前,公司538名员工绝大多数是铜川本地人。
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管委会主任程晓儒说,园区以煤发电、用电炼铝、铝深加工,电厂灰渣再用作水泥生产原料,盘活了老产业,实现了资源多层次转化增值。
目前,园区已形成产业集群项目5个,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7.3亿元,占铜川GDP的1/4。预计到2020年,园区工业产值达400亿元以上,解决就业岗位1万余个,相当于“再造一个新铜川”。
传统产业加快升级转型,被“去”掉的老煤炭企业也在探索新的发展机遇,力争做到矿区“停产”不“停业”,去产能“转岗”不“下岗”。
拥有2394名员工的陕煤铜川矿业公司王石凹煤矿自去年9月停产以来,通过企业内部分流、对外拓展业务等方式,实现多数职工“二次就业”,目前待安置员工已减至770人。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