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6年06月14日
煤业化工专刊-工会
07

荒漠上走来的科技尖兵

——记神木富油能源科技公司副总经理王树宽

他实在太普通了。只见他中等身材,40多岁模样,脸颊瘦瘦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目光也算不上深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硬是在榆林这块狂风嘶鸣的荒漠边城,用倔强,用坚韧,用智慧,谱写了一部尽情挥洒的诗意篇章。在平凡的岗位,他先后取得国家授权专利36项,组织参与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30多项。他就是荣获陕煤化集团劳动模范、优秀科技工作者、“专利明星”等多项殊荣的陕北汉子王树宽。

小荷才露尖尖角

说起王树宽,他的经历还真有点传奇色彩。1991年7月,他毕业于延安大学应用数学专业。毕业后硬是放着好好的银行工作不干,义务反顾地闯进了煤化工这个高新技术领域,点燃了更富挑战的人生旅程。

2006年,他与现任公司总经理杨占标一起,组建了陕西富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副总经理。公司成立后,发展方向就瞄准了煤焦油全馏分加氢这一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他和他的团队,聘请省石化厅及大连理工大学的专家教授组成技术顾问,在煤焦油加氢技术领域开始了艰难探索。记不清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经常累倒在枯燥的实验室里。也记不清多少个春夏秋冬,他因为过度劳累昏睡在去科研院所取经的车上。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公司先后取得了煤焦油电场净化、煤固体热载体快速热解等专利技术,煤焦油全馏分加氢这一核心工艺技术试验装置煤焦油转换率高达98.3%。

2006年11月,投资9.6亿元的60万吨/年粉煤固体热解、12万吨/年煤焦油加氢项目在神木锦界工业园区启动建设。2008年初,项目基础设计、长周期设备订货等工作顺利完成。也就是在当年,陕煤化集团从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及该项目未来发展前景出发,毅然重组了该公司。

2009年6月,公司12万吨/年中低温煤焦油综合利用项目破土动工。2010年底,60万吨/年粉煤热解、12万吨/年煤焦油全馏分加氢装置建成并投料试车。

殚精竭虑抓创新

围绕12万吨/年煤焦油全馏分加氢示范装置项目建设,王树宽带领技术人员跑现场、查资料、做实验,全力推进项目建设。2012年,12万吨/年煤焦油全馏分加氢示范装置投料一次试车成功。经过一年的技术改进,2013年以来,装置实现了连续稳定运行,平均负荷率达到114%,煤焦油转化率100%,液体收率达到98.3%,各项指标达到或优于设计值。

让时间定格在2013年4月27日的北京,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召开的FTH科技成果鉴定会上,当鉴定委员会宣布该技术“系世界首创,居领先水平”的认定结果时,王树宽和他的伙伴们忍不住留下了动情的泪水。是啊,这是对他们6年苦苦探索,无悔追求的最高褒奖。

在成绩面前,他没有止步不前。今年以来,由他主持研发的被业界称为“FTH二代煤焦油全馏分加氢制环烷基油技术”的重点项目建设也已全面启动。该技术采用高压高效催化剂制取环烷基础油工艺,弥补了国内稀缺。

2014年,根据区域水质特点,他协助研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酚油回收技术、废水预处理工艺。装置建成后,各项指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在现代煤化工行业又树起了新的技术品牌。

面对各方赞誉,王树宽腼腆地说:“成绩都是大家的功劳,如果没有员工的理解、包容与支持,自己也不可能取得如此成绩。”谈到今后的打算,他如数家珍地说,粉煤热解技术是公司煤炭分质分级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的核心技术支撑,针对热解试车遇到的技术瓶颈,他和他的团队已研发设计出了除尘设备和工艺路线,打通热解工业化运行的决胜之役就在“最后一公里”。

追求卓越传帮带

“优胜劣汰是市场的法则。如果一个企业在技术应用上止步不前,在管理上不追求卓越,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甚至被淘汰。”王树宽如是说。

面对企业发展面临的技术创新、质量运行系统化管理,他深感焦虑。因为他知道,企业所从事的煤化工项目,是国内乃至世界的前沿技术。每一道工艺,每一个环节上的设计错误或操作失误,都会造成重大甚至灾难性的后果。

由于煤焦油加氢工艺的独特性,为确保产品质量稳定,保证用户需求,他与团队一起,根据用户对产品的使用需求,先后对预处理生产工艺、加氢工艺、热解荒煤气除尘等工艺进行了创新完善,确保了加氢产品质量稳步提高,油品受到用户喜爱,市场份额逐年提升。

作为技术研发中心的分管领导,多年来,他依托自身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精心打造一流技术研发团队,每年都制定详细的工作和培训计划,每月定期利用PPT和视频资料等形式,向团队系统讲解技术故障及其难题的破解路径等,定期与研发人员一起研讨生产环节、工艺路线遇到的制约瓶颈等,先后解决各类问题40项。在他的带领下,新成立的技术研发中心完成技术攻关课题4项。仅去年,他本人和研发中心团队就申请热解及FTH等专利技术4件。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围绕全面提升员工岗位操作技能,针对一些岗位设备操作不规范的问题,他连续3个月扑下身子,蹲在一线,详细跟踪每一个岗位工艺操作流程,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他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编制了加氢、热解等6个岗位的工艺操作规范,确保了工艺操作更加规范,设备运行更加长周期、满负荷。

风物长宜放眼量,技术创新无止境。为让更多员工投身科技创新的熔炉,今年4月,他和其他科技人员一道,创建了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工作室里,他总是毫不保留向员工细致讲解工艺操作控制关键点,设备运转应该注意问题等。在他无私的“传、帮、带”下,公司一大批技术骨干、操作能手和技术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如今,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已成为公司开展职工技术创新的平台和孵化器。

(张光荣 常成)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