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6年06月15日
一线新闻
03

同春辉:为农场事业奋斗终身

白发苍苍,饱经磨砺,除了有轻微脑梗外,他身子骨硬朗,思维相当清晰。作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农垦,在谈及“讲文明树正气铸诚信促和谐建设美丽农场”时,同春辉感慨万千。

同春辉,1968年从大荔的农校毕业后到了大荔农场,1年后调到农六师47团。3年后又回到大荔农场任农业技术员。1975年现役军人要撤出,又被调到农建师组织科,后来到办公室。1989年底再次回到大荔农场,在下属荔北麦芽厂任厂长。1995年调任华阴农场,先后任党办副主任、宣传科长,场办主任、生产科长等职,2007年在华阴农场培训部主任位置上光荣退休。

“没地我们开,没树我们栽”

50多年前,20来岁的同春辉和一批憧憬着美好未来的男男女女们,满怀着一腔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热血,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一句“我们不在城里吃闲饭”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有所为”的大无畏精神,一辈子就扎在了华山脚下。

渭水河畔,三门峡水库边缘。帐篷、土窝子或者临时搭建的棚子零散分布在荒草滩上。没有机械,没有土地界限,杂草丛生,毫无生机……这是同春辉到达农场后的第一印象,他说当时“许多女知青见此情景都哭了,很多人都偷偷跑回家了”。

“七八个人一个大通铺,馒头稀饭外加咸菜”,在铺天盖地的芦苇沼泽河滩里安营扎寨、开荒造田,组建兵团农场,生产国家紧缺的粮、棉、油。同春辉开始了自己的农垦人生。

“像样的物件也就是当时领到的一身黄军装”,在当时装备极差、物质条件极为缺乏、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同春辉跟所有人一样,精神饱满、毫无怨言,同吃大锅饭、同住集体铺,发扬南泥湾精神,“没有地我们开,没有树我们栽,没有房子盖起来”。

“除了洪灾,没有困难”

“倒塌的房屋,死去的牲畜,淹没的农作物,各种生活用品漂浮在水里……整个农场被洪水吞噬,到处一片汪洋,凄凉的景象,让每个农场人悲痛欲绝,刻骨铭心。”提起洪灾,老人同春辉眼睛湿润了。

那年月,最怕的就是洪水。

“一水一麦政策”是当时最大的无奈。“秋天种麦,夏天收。6月洪水来了又撤……广种薄收,亩产也就三百来斤。”同春辉满脸无奈。

“038水灾”是一场噩梦,农场损失特别严重。“我当时是生产科长,临时又被任命为抢险救灾队长,不能有任何马虎。”同春辉老人回忆。

2003年8月,洪水来了,华县先决口,形成两华夹槽,十几亿立方米洪水随时可能让农场的所有劳动成果毁于一旦!位于华阴的31基地已经进水,危险迫在眉睫。

“赶紧撤离!”县上(华阴市政府)要求我们。

“可农场地势高,并没进水。”许多职工不忍心撤离,怕一切都完了。

强行让所有人撤离两三天后,水并没有来。一些职工便偷偷跑回去了。更有职工自己做实验——“水位没升反降”,于是更多的人往回跑。

厂领导决策很难,一面是生命,一面是农场职工所有的希望……

同春辉和防汛指挥部的几个人到上游查看,“方山河西堤已决堤,最多支撑十来个小时。”

他火速赶回后召开了紧急会议,12点前全员撤离,坚决不能拖。

“结果第二天早上8点洪水就把场区全淹没了,水位深达两米。”回忆那场洪灾,老人同春辉不寒而栗,“如果那时稍微犹豫一下,职工带家属孩子等近万人的生命就……”

“淹没梦想,淹不没信心”

在国家大力修建巩固河堤后,广大农垦人迎来了农场快速发展的日子。“早上我们迈着朝阳去出工,晚上伴着星星和月亮去犁地开荒,在泥水里撒麦子,在冰天雪地里修筑防水堤……”同春辉陷入回忆,眉头皱了一下,又皱了一下,转眼之间又喜上眉梢。

如今新家园,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农场以崭新的面貌展现给世人。同春辉抬起头,自豪感油然而生。

农场人住上了梦寐以求的楼房;农场人有了自己的品牌产品;3万亩良种基地;1万亩大樱桃采摘基地;陕西唯一一家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国家3A级景区——鸵鸟王生态园、大棚果蔬基地……农场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辉煌,创造了奇迹,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忠诚于党的事业,团结进取,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忠于党的农垦事业。”他总结得很简单,这源于“信念”。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五十多年的蹉跎岁月,50多年的风雨历程,如今跟同春辉一样,绝大多数老同志都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雄心壮志虽未减,两鬓苍苍斑发白,回首当年,同春辉说:“我们感到自豪”。

同春辉叮咛在农场工作的女儿,也告诉所有农垦人:“在享受着美好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教育儿孙后代人,不要忘记老一代农垦人的光荣传统,一切听党指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美丽农场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王何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