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6年06月28日

陕西工人报煤业化工专刊-副刊 老屋 人与动物黑白摄影 回到下雪的那一天 家有女儿正三岁

当前版:第A8版:煤业化工专刊-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煤业化工专刊-副刊
08

老屋

·李冠成·

老屋是祖母在爷爷去世两年后买的,买房的契约上写的是父亲的名字。那年父亲刚刚两岁,祖母三十岁。含辛茹苦的祖母守着她亲手置办的家业,守着这个残缺不全的家,在凄风冷雨中抚养着年幼的伯父、父亲和两个姑姑,一直走到她生命的尽头,留给子孙们是永远的苦涩和苦涩里包含的温馨。

其实,爷爷去世后留下的是村子东头最把边的半院宅子。一孔老旧的窑洞和两间破旧的厦房,院墙和门墙都是用黄土夯成的,随着岁月的侵蚀早已完全失去了它的原貌,也丧失了它护家护院的功能,大门是在门墙上挖的一个土洞,没有门楼,一直是用一团枣刺挡着的。身为南尧财东家养尊处优的大家闺秀的祖母就是从这里走进了李家,嫁给了清贫如洗的爷爷。从此,祖母和爷爷便开始了他们男耕女织的生活。在这期间,两个姑姑先后出生了,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乐。但是在严格礼教制度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祖母,深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礼数,就在她二十六岁的时候,抱养了伯父,想以此来弥补她和爷爷一生无后的缺憾。但天有不测风云,时隔两年后,爷爷突然因病去世了,面对这致命的打击,年仅二十多岁的祖母,身心超负荷地承受住了命运的风雨雷电。

一生坚强的祖母想让爷爷在阴间有一个好的归宿,尽管身怀六甲,仍然忙前跑后地料理爷爷的后事,求人找墓地、做棺材、做老衣。就在这一切办理停当之后,又一个难题摆在了祖母的面前。谁为爷爷行大礼、破纸盆?按照那个年月的规矩,谁给爷爷行了大礼,爷爷留下的家产就归谁继承。很显然,两个姑姑是待嫁之人,是不允许为爷爷行大礼的。祖母就把希望寄托在了伯父的身上,想让伯父能继承爷爷的遗产,为爷爷延续香火。但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族人以“非李门后人”为由而严辞拒绝。就在这两难之际,有主见的祖母做出了一项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她要替自己尚未出生的孩子为爷爷行大礼。在村里好心人的帮助下,祖母忍着失去尊严的屈辱,顶着世俗的偏见和来自族人的压力,在爷爷的葬礼上为她的丈夫行了大礼,破了纸盆。

就在安葬了爷爷的两个月后,父亲出生了。父亲的出生,了结了祖母一生中最大的心愿,也确立了祖母在李家门里的尊严和地位。但这毕竟是一个没有了男人,只有四个尚未成年孩子的五口之家呀!好强的祖母守着爷爷的亡灵,守着她的子女们,强忍着中年丧夫的巨大悲痛,用她那单薄的身子挣扎着撑起了这个苦难深重的家。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她的儿女们,不管严寒酷暑,无论春夏秋冬,祖母都起早贪黑地纺线、织布。地里的庄稼活、家里的柴米油盐全靠祖母用纺织和人家换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爷爷去世两年后,祖母用她和爷爷在世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积蓄和她给人家纺线织布挣来的工钱,在村子中间买下了一前一后两个窑洞,这就是我的老屋。或许是因为住在村东的老宅里给祖母带来了太多的不幸和伤心,老屋钱房两清后,祖母就毅然带着她的子女们搬住了进去。

在老屋里,祖母一心经管着她的子女,精心维持着她的家。随着儿女们一天天长大,祖母也为他们谋划着未来。就是在这间老屋里,祖母先后出嫁了两个姑姑,伯父十二岁时就被送到窑场学手艺,父亲十三岁时就被送到本村财东家的圆口井矿上(现澄合二矿)去做工。在祖母五十岁前,也分别给伯父和父亲结了婚、成了家。伯父和大妈住进了爷爷留下村东的老宅里,父亲和母亲则随祖母留在了老屋居住。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窑场上学徒的伯父已经成为尧头窑黑窑上有名的工匠,父亲在矿上也入了党,后来又提拔当了干部。随着她的第三代的出生,祖母又担负起了抚养孙子的义务,祖母有九个孙子,对每一个孙子的出生,祖母都细心照顾,伺候月子,做饭,洗尿布,从来不让伯父和父亲沾手。在祖母面前,伯父和父亲是尧头村远近有名的孝子,大妈和母亲也非常敬重祖母。

我是祖母的长孙,在我两岁时,就随祖母生活。祖母非常爱我,吃饭时我不会用筷子,祖母就端着碗一口一口地喂我。冬天天冷,祖母总是让我睡在炕上最暖和的地方。一年四季我该穿什么衣服,什么时候换季都是祖母一手料理的,从来不让母亲插手。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是祖母到学校给我报了名,每天上学祖母总要把我送到学校门口,放学后祖母总是在家门口等我。

记得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见有同学在学校里议论他们的爷爷,从来没见过自己爷爷的我便感到很失落。放学后回到家里,便问祖母:“我有爷爷吗?爷爷是干什么的?现在去了哪里?”祖母回答说;“你爷爷是个先生,字写得好,可他已经去世了,就埋在李家老陵上边的地里。”第二天上午放学,我竟没有回家,照直向李家老陵上边的地里走去。这可急坏了每天准时在家门口等我回家吃饭的祖母,便急忙招呼全家人分别去学校、街道和邻村寻找我这个放学不归的小人儿。邻村有人说,好像在老陵上看见有一个小孩。祖母便发疯似地跑到了地里,看见我孤零零地站在爷爷的坟前,失去理智的祖母一下子坐在地下大声地哭了起来,哭得是那样的委屈,那样的悲伤。祖母一生刚强,在和我共同生活的二十多年间,我从来没有见过祖母哭过,这是唯一的一次。祖母的哭声吓坏了我,我哭喊着跑到祖母跟前,赶紧向祖母认错,保证以后不再乱跑,止住了哭声的祖母从地上站了起来,紧紧地攥住我的手,头也不回地拉着我离开了爷爷的坟地,回到家里,面对全家人对我的指责,祖母只说了一句话:“孩子大了,有了想法。”

祖母不识字,但一生崇尚知识,羡慕有文化的人,身为富裕家庭出身的祖母之所以能敢于冲破“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毅然嫁给寒门出身的爷爷,完全是因为爷爷识字,是位先生。但当先生的爷爷却从来没有给祖母带来她想要的一切,留下的只有悲痛和苦难。对文化追求不泯的祖母便把她的期望寄托在了她的第三代和第四代身上。我在小学四年级前,每年春节正月初一的早上,祖母都要陪着我,去村子里挨家挨户地念春联,其实祖母不识字,我也对春联上的字认不全,凡是我不认得的字,祖母都要请人念给我听。祖母一生清贫,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就连县城都没有去过。唯一的出远门是在她六十岁的时候,在西安工作的本家远房姑姑凤莲,为了报答祖母在她年幼时对她的照顾,邀祖母去了趟西安。在西安,祖母在凤莲姑的陪同下去了钟楼、大雁塔、小雁塔和革命公园等名胜古迹后,祖母执意要去西安交通大学看看。在西安交通大学里,祖母非常羡慕,她仔细地看了上课的教室、学生寝室、操场、教学楼等。可以看出祖母对高等院校的热爱和向往,她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子孙也能在这样好的学校里念书。终于,在祖母的重孙辈里,这一希望实现了。祖母共有十六个重孙,其中现已考上大学的有十一人,有两人就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如果祖母在天有灵的话,一定会欣慰的。

近几年,随着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区的开发,老屋所在的尧头南关村已经被国家三部委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供游人参观。每逢陪朋友到老屋参观,我总觉得已经去世将近四十年的祖母还在门口等我。

在我心里,老屋在,祖母就在。祖母就是老屋,老屋就是我的祖母。 (澄合矿业)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