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构建大部室 推行扁平化
陕化公司奏响改革发展“三部曲”
陕化公司作为历经半个世纪的传统国有企业,面对化工市场剧烈波动的不利局面,在激烈的竞争浪潮中,为进一步降低企业管理成本,解决大规模生产和低执行力之间的矛盾,陕化公司积极转变管理理念,科学应对,深化改革,根据陕煤化集团“去产能、优结构、降成本”统一战略部署,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坚持从严从实标准,动真碰硬,于2016年3月正式实施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大部室,推行扁平化管理,从人员、机构、薪酬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整合。管理体制改革推行顺利,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前奏:早部署、善谋划,统筹推进夯实基础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陕化公司2014年底着手管理体制改革酝酿调研工作。2015年成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进行总体部署,并借鉴同行业先进单位经验,确定了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方案架构设计论证全面展开。
改革没有现成模式可循,也不能机械地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陕化公司因地制宜,按照“稳中求进”的原则,于2015年2月份首先在陕化塑业公司进行改革试点。经过压缩机关、充实一线、裁撤冗员、竞聘上岗,全方位调动员工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仅半年时间,塑业公司就从连年亏损,2014年亏损高达350万元,负债金额高达1000万元的严重亏损扭转为止损盈利的局面。
塑业公司的成功先例极大地激励了推行改革的决心,在认真总结塑业公司改革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陕化公司进一步强化“节约意识、成本意识、效益意识”,继续探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前的整顿举措。在产供销环节,深挖生产系统潜能降本增效,整顿原料供应节约采购费用,探索销售体制改革提高销售效益。根据国家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总方针、省国资委、煤化集团的改革部署以及企业发展实际,在责任制考核、固定资产盘活、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融资、科技创新、子公司管控等方面实施变革,从局部单项调整走向系统化变革,为管理体制改革夯实了基础。
一曲:横向缩、纵向减,机构调整效力直达一线
改革必然面临艰难抉择,2016年3月8日,陕化公司坚定地迈出了深化改革的步伐,《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推行如一声巨雷,打破了陕化传统管理的沉默。
本次改革以管理扁平化为方向,撤销公司现行的二级单位及其机关部室编制,现有分、子公司对应的管理职能收归处室归口管理;撤销生产单位的生产车间编制,设立生产分厂;对公司管理处室及经营单位职责职能、权限范围进行重新梳理界定,根据职能调整、优化整合,设立七个机关处室,四个生产处室,十个生产分厂(车间编制),两个经营部门及三个独立经营单位。
管理体制改革对公司各项业务进行了系统的整合和归并,横向缩,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缩减了冗余机构整合为大职能部室;纵向减,消减中间管理层级,形成了“公司领导——管理处室——一线生产经营单位”三个层级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同时将维修保运、电仪管理、物资采供、销售物流等业务进行集中管理,在做大做强专业队伍的同时,克服了职能重叠、职责缺失、工作推诿的弊病,公司的各项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快速及时到达一线,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
二曲:再转岗、妥安置,人员分流队伍高效稳定
随着公司扁平化管理强有力地推进,陕化公司根据当前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坚持“一线保障、二线满足、三线精干”“一专多能、统一规范”的原则,4月份稳妥推进定编定员工作。通过岗位整合和业务归并,科学、精简了配备职能部门、中层干部和职能部门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对156名富余人员进行了转岗分流。
“企业的改革发展最终要惠及每一位员工,要全力保障职工群众的利益。”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立岗反复强调。为保障分流员工的利益,公司转岗不下岗,秉持“多措并举、稳定为先、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原则,制定了《定编定员方案》《富余人员分流安置方案》,设立了“分流人员安置办公室”,根据岗位缺员、到龄退休、替换劳务派遣等具体情况内部选备160多个新岗位,并于4月18日组织召开富余人员安置分流动员会,指导富余人员择岗再上岗。
三曲:激活力、提实力,工资包干促改革持续发力
陕化公司在推行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将扁平化管理与工资包干、提升人才待遇紧密结合,旨在激发全员工作积极性,提升员工队伍整体战斗力,营造充分履职、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工作氛围,确保改革效果持续发力。
首先,在对各处室、分厂、经营单位工资总额预算的基础上,遵循“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的原则,对公司各单位实行稳妥可行的工资总额包干制度,支持引导各单位打破常规、创新管理,凸显绩效,实现多劳多得,激发活力。其次,根据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设定的职责划分,重新修订生产绩效奖考核方案。第三,搭建多渠道晋升通道,提升骨干人才待遇。
陕化公司实施管理体制改革效果显著,管理层级由四级减少为三级,管理部门设置从42个减少到11个,二级单位从11个减少到5个,生产车间从32个减少到10个,公司中层领导干部从196人锐减到78人,用工人员总数减少150余人,机关人员严格控制在80名定员以内,彻底改变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现象,形成了架构合理、职能明晰、流程简单、人事相宜、组织高效、考核严谨的新型管理系统。事实证明,运转流畅、机制优化、管理有序高效的新型运行机制,对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颜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