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张河:奔波在田间地头的技术员
张河正在指导果农“夏剪”
7月6日,上午10点30分,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田间地头没有一丝风。
位于白水县白尧路东的仁和苹果产业示范园内,技术员张河正在指导果农“夏剪”。“背上枝干密集的地方,必须隔开疏除。如果是短枝,就要留下。中枝以上要剪掉,有的留苔,有的剪干净。”
戴着草帽,眼睛眯成了一道缝,说话间能看到一排有点发黄的牙齿。
从早上7点,张河就开始忙碌了,作为合作社的技术员,他要做与果树有关的所有技术指导。
六月初开始,苹果进入“夏剪”阶段,开始扭枝、拉枝。进入七月份,苹果已经进入盛果期,套袋也已套好,正是铆足劲生长的阶段。为了给果树减负,增加果实的光照量,需要剪掉多余的枝杈,这就是“夏剪”。这一片示范园有上百亩,张河和果农要忙上大半个月。
“最近中午温度太高,我们的工作时间调整为上午7:00到10:30,下午3:00到7:00。果农都是给自己干活,时间自由。但只要天气好,整天都基本在地里。”张河介绍道。
“果树的活,那是一分钟的技术,剩下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劳动。”说着他又示范了一下扭枝。“用力要匀,只能让树的木质部分开裂,但表皮不能断,这样才能达到扭枝的效果。”说话间,那些杂乱的树枝在他的扭动下已经变得整整齐齐。
“地里有风,倒不觉得很热。我们都晒惯了!”张河说着,爽朗地笑了。记者看着他那黝黑的皮肤,满手的老茧,还有被晒得起皮的胳膊。
为了让新技术和新产品得以推广,他们合作社专门准备了几亩果园,新药新肥,先做试验,成功了才往大园里推广。
他除了在示范园研究实验,给白水县果农指导果树技术,最远要去给铜川市宜君县、延安市洛川县的果农提供技术指导。除了恶劣天气情况,他几乎每天都是骑着摩托奔波在田间地头。
现在农业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示范园里浇水用的是滴灌设备,把管道预埋在地下,顺着果树行道铺设,一头接到自来水阀,另一头在树底下,天气太干旱了,就打开阀门浇灌一下,节省不少水资源。
“这个水泥树桩可以有效防风,为了节省地方,原来的树盘也转型成了树墙。”指着地里两米多高的水泥桩子,张河给记者介绍。
白水县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全国最大的有机苹果生产基地之一。全县耕地72万亩,其中苹果种植面积55万亩,年产量50万吨,是该县主要的经济来源。为了研究新品种,提高苹果产量,白水县组建了一批示范园,像张河这样的果树指导员全县有上千名,他们理论实践知识丰富、技能精湛,给广大果农提供技术服务和新技术推广,带动了全县苹果产业的发展。 本报记者 古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