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6年07月19日

陕西工人报憩心亭 走进延安 山水闹趣 婆孙之乐 隔天总有家书到 穿旗袍女子 韭香小院 夏日话扇纳清凉 书法

当前版:第A4版:憩心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憩心亭
04

走进延安

□王洪兰

飞驰的客车送走一道道美景,又给我带来新的视觉享受。道路两旁的山上郁郁葱葱,被雨水洗刷过的树叶闪闪发亮。没有看到我这个南方人脑海中的黄土高坡和放羊娃,取而代之的是满山的翠绿和成片成片的果园。我努力想象着革命前辈是怎样一步一步艰难地走进延安,经过的这条路是不是留有他们当年的足迹?

第二天上午,我们首先参观了杨家岭的中共七大会议旧址、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在简陋而大气的中央大礼堂,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驻足这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枣园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景色秀丽、环境清幽。站在王家坪毛主席旧居前的石桌旁,仿佛还能听到主席对儿子毛岸英的淳淳教导:“你已经大学毕业了,但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要上另一所大学——劳动大学,在那里你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延安革命纪念馆是中国20世纪一个辉煌的聚光点,正如周恩来总理在1973年参观时所说,“一个党史陈列,就是一部党史教科书”。抗大纪念馆里陈列着14年校史和战斗史的大量图片和实物。置身其中,面对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为崇高理想英勇奋斗的抗大精神不断激荡着我的心灵。

到了延安,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庄严、肃穆。第一次见到窑洞,在窑洞中感受信仰的力量。革命前辈、一代伟人身居光线暗淡的窑洞里,却能洞悉一切、扭转格局,把握国家的命运。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曾说,“党的负责干部住在寒冷的窑洞,吃着简单的饭食,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到了延安,我才深刻领悟到什么叫艰苦奋斗。抗大学子们“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奋发精神,把课堂直接搬到战场边的办学风格,让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到了延安,我才切身感受到革命前辈创建新中国的艰辛和不易。几孔窑洞、几张方桌,便是老一辈革命家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而走到了今天?我的爷爷是抗美援朝战士,小时候经常听他讲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直到置身延安,感受到革命的氛围,我才突然明白了爷爷每次给我讲革命故事时的眼神。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厚重和力量。

革命战争年代的延安,火热而充满激情,到处闪烁着理想的光辉。如今,这里褪去了一份火热,多了一份沉淀和厚重。我们流连于中央大礼堂、领袖故居间,潜移默化中享受着“圣地”带来的内心充实,让浮躁的心沉下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延安精神的诞生地。革命年代,延安精神引领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今天,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延安精神仍是我们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