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打好去产能攻坚战⑤
在烈火中提升强度和韧性
——陕钢集团在“加”“减”间寻找新的增长引擎
本报记者 刘公望
在持续亏损66个月之后,2016年4月份,陕钢集团实现了五年半后首次盈利,实现盈利5100万元。其中,龙钢公司成为“排头兵”,实现盈利过亿元!
五月份,陕钢集团另一主业公司——汉钢公司实现盈利237万元!
南北两大主业相继盈利,标志着陕钢集团在“去产能”大潮中走出严冬,趋向好转。
“去产能”是一场革命
“这是一场革命,生抑或死的革命!”陕钢集团党委书记李永刚感慨道。钢铁工业以其关联度高、带动系数大、基础作用强等特点,成为陕西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支撑。然而,面对成本高,价格低;产能高,需求低;库存高,销量低的严峻形势,陕钢集团再次来到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
盈利固然与国家宏观调控产能政策和逐渐复苏的市场关联,但不将落后产能优化成为先进产能,也许在市场春天还没到来就已经垮掉了。春节前的一天晚上,陕钢集团财务主任给李永刚发了一条短信,分析了陕钢面临的资金状况,一边是银行不断抽贷,一边是确保春节职工工资和节后生产资金,最后这位主任无限伤感地向书记表示:“陕钢可能真的走不出来了!”忆及此事,李永刚眼睛有些湿润,他摘下眼镜擦拭着镜片。这位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主政者,每天凌晨4点半准时醒来,市场的每一次波动、每顿钢成本的起伏、原材料价格的变化都牵动他敏感的神经。第二天,陕钢紧急召开临时党委会,首次研究经济工作。
“天帮忙,人出力。”这是李永刚对陕钢集团整体形势持续向好的概括,短短六个字,包含了陕钢集团在这场“去产能”调整过程中自我救赎的艰辛突围。
这场突围以集权与放权为特征,一方面推进资金统管、营销统管、物流统管和大宗原燃料采购统管等“四个统管”,一方面从生产组织、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刚性考核等自主权下放。
建立灵活生产组织方式
陕钢龙钢公司党委书记郗九生表示:“龙钢公司四月份实现盈利上亿,是我们前期在降本增效、内部管理方面下功夫了,机遇给予了有准备的人。”
新年伊始,在2015年内部试点经营承包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龙钢全面推行企业内部模拟法人经营承包运行机制,将所有工序进行打包,向公司人员承包,签订保证与奖励措施,激发各级“法人队伍”的内生动力。
这是龙钢内部以市场化的方式“管人管事”的重大战略抉择。一方面按照市场交易规则及运行原则,建立内部市场交易体系。将各单位、分子公司分为利润中心、费用中心、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四大类,公司分别与其签订经营承包协议。另一方面组建经营承包团队。经营承包主体所有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均实行年度聘任制,能否继续聘任由上年度的考核结果决定,各经营承包主体根据实际需要,按照公司相关规定设立机构、选聘管理人员。
以龙钢公司棒三生产线为例,开展模拟承包之后,在轧线产量相同的情况下,减少用人40余人,管理人员比原来减少5-10人;对减少下来的富余人员,进就业安置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进行培训后进行再分配,同时保持一定的待岗职工,形成竞争上岗压力。
这种模拟市场法人经营承包运行机制本身不产生效益,但却能激发企业内部活力,降低生产成本。今年1-4月,龙钢公司在2015年减员5377人基础上,再减少劳动用工1450人。龙钢公司测试显示,内部承包改革之后,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改革之前人均产钢量在400吨左右,目前能提升到800吨左右。
“四个统管”释放经营效益
今年以来,“四个统管”的实施使汉钢重现生机:资金统管后资金的存量利用率提高,各子公司资金周转天数减少,销售回款中现金收入比例由14%增加到49%,1-5月增加现金收入12.6亿元,财务费用降低1400万元;3月份以来,抢抓市场机遇控市提价,使结算价从3月份的2197元/吨拉升到4月份的2625元/吨,为4月份盈利赢得了主动;实现了进口矿资源的统一采购和管理,全方位降低了物流费用,截至4月份,汉钢公司仅采购物流一项累计创效1188.18万元,销售物流一项累计创效236.17万元;实现了阳光采购,大宗原燃料采购价格大幅降低,港杂费也降低4元/湿吨。
事实上,“四个统管”在运行半年之后,陕钢集团包括主业在内各个板块都呈现可喜的变化。1-4月份,龙钢通过整合铁前设备资源、优化工艺操作、炉料结构、提高烧结矿熟料率、入炉率、实施高低碱度搭配等措施,钢材成本同比降低477.5元/吨,管理费用同比降低3332.5万元,。同期,整个陕钢集团的钢材成本1843.32元/吨,同比降低477.55元/吨,管理费用同比降低3332.46万元。
这场供给侧改革基本要义是做减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以及人员分流都是在做减法,通过“去”来促成产业的调整。陕钢在做好这些“减法”的同时,在“加法”上做文章,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加快新品开发、新技术应用及成果转化,优化产品结构,加强品质管理,提升职工素质,提高生产效率的等,通过这些“加法”,寻找新的增长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