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老了
·段贝贝·
一直想写一些关于母亲的事,或是为母亲写一首小诗,提起笔却无从写起,想写的太多,对母亲的感情或许已不能用言语所表达。
母亲出生在1947年,今年虚岁已经70岁了。人常说:“人活七十古来稀。”现在看来,那已经是不适时宜的老话了。母亲身体依然健朗,思维活跃。
母亲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勤劳、朴实、善良无疑是每一位农村女性的写照,也在母亲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记得母亲给我说,在她们小时候,农村上学的人不多,比她年龄小的人,不识字的多的是。她是小学毕业,当时她们称为完小毕业。她很庆幸外祖父让她读完小学,让她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以便能更好地认识社会。没有继续上初中,是由于她是家里老大,外祖父有4个孩子,家里没有劳力,就让母亲辍学了。
虽然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我觉得她比我和我姐上过大学的孩子,知识要丰富地多。我小时候,她经常给我讲古代名人故事,讲秦腔戏曲里演绎的恩怨情仇,教我本本分分做人。母亲年轻时,也是一个活跃分子,她说在她们那个年代,她是我们乡镇的文艺骨干,经常带领一帮女娃上山、下乡演出。从家里的黑白照片上可以印证这一点。母亲也是一个爱学习和上进的人,她经常给我讲她上学时候的人和事。现在都快过去60年了,她依然能清晰地记得她上学时的校长、班主任、同学的名字和曾经发生的事情。我上学时,每次开学领了新书,拿回家,母亲都会打开新书,用鼻子会深深地闻一闻书页,她说,新书的味道最好闻。而我却闻不到一丝好闻的味道。或许,淡淡的书香,是她离开学校,回家务农的最后一丝牵挂。
今年由于孩子上学,我把母亲由老家接到单位,父亲则一个人留在老家。母亲负责每天早晚接送孩子上学,其余时间则是一个人呆在房子里。可能是由于到了新环境,不习惯、不熟悉的缘故,母亲很少出门,也很少和人交流;也可能是我家在四楼,母亲上下楼腿脚不便,所以,她经常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长时间静坐。明显看出,母亲精神不好,感觉母亲老了许多。
有时候,为了给母亲解闷,我和妻子、女儿要带母亲出去,陪母亲吃饭,可是母亲从来都不去。再三请求,还是不去。她说:“我年龄大了,吃不惯外面调料重的饭菜,你们去,我自己熬些稀饭喝。”然后我与妻女自去,路上,妻子不解问道:“咱妈是咋?咋每次叫出去吃饭都不去?我们自己一家三口吃饭,把老人一个扔在家,别人不知道了,还以为我们对老人不好。”我笑而不答。在老家,父母艰苦朴素一辈子,吃饭都是清汤淡饭,习惯了,确实吃不惯外面的大鱼大肉。母亲确实老了,已经跟不上年轻人的生活了。
母亲从年初到现在,在我这儿生活了4个月,感觉母亲大不如以前。走路也慢了,话也少了,整个人都没有精神了。6月份,妻子放暑假,妻子则接送孩子。母亲一刻也呆不住了,妻子放假第二天就要回老家。我当时由于工作忙,委托同事将母亲送回老家。后来同事给我说,你母亲回老家后,精神了许多,一路上都在给他们讲老家风土人情。车每过一个地方,母亲都会如数家珍地说出那里曾经发生的人和事。到家后,和村里人有说有笑,又是忙前忙后招呼我们,感觉人一下子年轻了许多。我恍然大悟,母亲在我这不是老了,而是孤独寂寞。每天送完孩子,偌大一个房子,只剩她一个人,生疏的环境、生疏的人,令她心慌,而且她还时时挂念在老家让她放心不下的老父亲。一旦回到老家,她仿佛如鱼得水,熟悉的水土、熟悉的人,更有和她生活了一辈子的老父亲陪伴左右,心情好了,七十岁都不显得老。
闲暇时分,我给朋友谈及母亲在我这生活,就变老了,一回老家,又变年轻的趣事。朋友感慨万分,他仿佛回忆起了他的母亲,半天不说话,最后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兄弟,你是幸福的!虽然母亲一年一年的老了,但是身体还硬朗,现在还时时可以和母亲说说话,还能及时行孝。我母亲早已过世,想见音容,除非梦中。”我思绪良久,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母亲老了,我还没有及时行孝。趁母亲健在,我要好好地陪陪母亲,让母亲每一天的生活都快快乐乐、高高兴兴。 (陕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