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山水歌唱,人民欢乐!”
——秦巴山区旅游扶贫调查
本报讯 (冯国)我省近年在塑造“山水人文、大美陕西”的旅游形象”,如今,昔日“穷山恶水”的陕南秦巴山区诞生了首家国家级5A景区,而且带动10余万人脱贫致富,由此揭开了“山水歌唱,人民欢乐!”的新画卷。
金丝峡:穷山沟“变身”5A景区
“金丝峡景区改变了我的生活。以前天天爬山种地,累死也不够一家人的吃穿。现在是楼房、小车、手机样样不缺,简直和做梦一样。”兼营着农家乐和摄影部的李金芳站在商南县金丝峡景区入口一脸幸福。
金丝峡景区去年被评为陕南首个国家级5A级景区,还带动了一批秦巴山区的山水景区项目。在景区旅游规划指导下,连接高速路与景区的18公里公路进行了专项生态绿化,并设立了6座公厕。沿途的农家乐、宾馆、酒店和涉旅企业等开展起集中培训。景区周边10公里范围内,渐渐形成“山水一盘棋”的共赢格局。
商南县金丝峡景区管委会主任胡金鑫说,得益于良好的景区生态,沿途农家乐的数量由10年前23家发展到今天的514家,农家乐收入从10年前69万元发展到2015年的1561万元,而且招商引资企业已达21家,引资额也发展到2015年的2亿多元。
合作社:旅游扶贫的“致富桥”
郑生兵5年前由高山上搬迁至平坦宽阔的石泉县中坝社区移民安置点,4A级景区中坝大峡谷开放后,旅游路从附近经过,他的农家乐每年能有五六万收入。
这种“农家乐+贫困户”的合作社正在秦巴山区推广。譬如,石泉县后柳镇小三峡农家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柯亚菲去年就召集15家农家乐负责人,与45户贫困户签订了《农产品销售协议》。每个农家乐根据自己的规模大小和农产品需求量,结对签约相应的贫困户,按照略高于市场价的标准收购签约户的农产品。钟情传统秦绣的镇安美云秦绣公司,采取在旅游景区的周边村、贫困村和移民安置点建立合作社的方式,整合市场和传统手工艺人。
镇安县委书记李波说,秦巴山区农民基本没有承担金融风险的能力,旅游扶贫要设计出近乎零风险的方式让其参与进来,形式灵活的合作社是其较易接受的模式。
特色化发展:“郎在对门唱山歌!”
坐在10万元建的新房里,54岁的紫阳县向阳镇营梁村村民来明喜说:“山歌好听词难唱。小时候爱唱,结婚后偷着唱,孩子大后生活艰难没法唱。这几年发展茶旅游,大儿媳唱歌受欢迎,我向她学习,如今买茶叶就送山歌!”
这种改变得益于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播出后连获大奖广为传播,更得益于省市旅游局和县里对“紫阳民歌”的文化自信。负责民歌人才培训工作的紫阳县旅游局副局长苏仁琼说,紫阳县是“民歌之乡”,以此特色地域文化为抓手易于展开精准旅游扶贫。几个旅游示范村都有四、五支民歌队,歌手都是像来明喜一样经过民歌培训的。
我省近年来加强调查研究,针对各自地域文化展开旅游专业人员培训,将“送教上门”和“百姓需要”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旅游。陕西省旅游局局长杨忠武说,陕西“十二五”期间发展农家乐经营户达2万户,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近24万人,实现了旅游脱贫占全省脱贫人数15%的目标。在“十三五”期间,将持续加大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互联网及电商平台等把潜在的旅游能人引导出来,提高研发特色旅游产品的层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