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用激情点亮光彩事业
——陕西电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铣工贾涛
从不熟悉业务到铣工组组长,今年刚刚30岁的陕西电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铣工贾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数控技术,尤其在数控编程及加工中心的操作应用上带着一线团队先后为公司设计制作生产辅助工装20余件,取得1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160多万元,用他燃烧的激情点亮了光彩的事业。多次被公司评为创新标兵、优秀员工,先后被评为灞桥区和西安市劳动模范。
“一个技校生还想学编程,简直是做梦!”回忆同事的嘲笑和轻蔑,贾涛说,当初听到这样的话并没有让他放弃自己的追求,反而激发了他进取的意志力。刚进厂的时候,由于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能灵活运用,他坚持每天将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记在本子上,下班后到图书馆查阅英文字典和相关资料寻找解决办法,或打电话向学校老师和师傅请教,不断自我学习和完善不足。就这样,从简单的二维零件到复杂的三维模具,从三轴机床到四轴机床,从磨普通立铣刀到磨成型刀,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全部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CAD、UG等电脑软件进行制图及程序编制。
2011年6月,公司在为某科研单位加工一批近似椭圆形球体的零件时,由于零件整体外形为曲面,加工难度非常大。接到任务后,他仔细分析研究了图纸,凭借自己多年在加工中心的工作经验,反复思考、对比,多次进行电脑模拟加工,最后通过合理选择定位基准,根据加工中心切削量小、转速高、走刀快的特点,大胆巧妙设计制作出一个三点定位工装,虽然将曲面重复装夹、两次校正,但在工装精确的定位下,两个曲面过渡非常流畅,零件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等指标都达到了该产品的要求,为客户交付了满意的结果。这批零件的成功加工,不但获得了在加工中心上加工整体不规则曲面零件成熟的技术经验,而且为公司获得了良好的声誉,直接创造经济效益16万元,也因此为公司开拓业务起到了关键作用。
说起多年技术创新工作的心得。贾涛向记者举例说,有一次公司承接了航天四院某重点型号缠绕工装任务,但是这个任务其中在四个直径为1400mm的盘类零件上有四组35°的通斜槽,完成这个任务的技术含量高、位置精度要求特别高,公司领导让他想方设法解决。领到这项艰难的技术任务,他在查阅大量资料和思考研究后做出了零件的三维模型图,经过反复琢磨和修改完善,制作的辅助工装将现有数控设备的加工范围增大并改变零件装夹找正办法的方案,保证了此项任务的圆满完成,为公司节约生产成本8万余元,创造经济效益22万元。“不怕设备不先进,就怕思想不先进”。这是在采访中贾涛留给记者最深刻的话。
本报记者 杨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