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需要“笼子”吗?
共享经济在今年成为一个热词,它的诸多模式在生活中早已比比皆是:网约车、房屋短租到二手货置换等,闲置资源的再利用成为共享经济的核心表现。如火如荼的共享经济大潮中,媒体曝光的网络平台出售伪劣产品,违法历史司机活跃在某专车平台等问题频发。监管问题在现实中被提上日程。
□晓霞
日前,在西安举行的亚布力夏季峰会上,小猪短租、回家吃饭、易到租车的企业家们对于共享经济发表了各自见解。
A共享经济容纳“试错”
“共享经济应该自己去发展,互联网本身就是试错的例子。”中泽嘉盟投资基金董事长吴鹰用一次乘坐网约车的体验讲述自己对共享经济的认识。共享经济这个词是《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提出的,共享经济的经济模式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的终结者。
易到专车创始人兼CEO周航也对国内共享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意见:共享经济几乎每个人都用过,易到2010年创建,2011年去硅谷的时候才知道Uber,当时人家可以绑定信用卡。这个行业之前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不知道要烧这么多钱。当然在烧钱的作用下,市场迅速地被打开。中国每10台私家车至少有1台做过私家司机,这个数量远远超过预期。边冲突边前进,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状态。
小猪短租联合创始人兼CEO陈驰谈道: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更深的连接,从信息到人,人到人的连接,可以使工业化出现的一些酒店连锁的模式,出现一些去中心化的变化。这种不用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把自己的闲置车、闲置的房源进行连接,改变了出行和住宿体验本身。今天市场给Uber、Airbnb这么高的估值道理就在这儿。
“回家吃饭”创始人兼CEO唐万里:“回家吃饭”鼓励一些闲在家的大叔、大妈、全职太太以及一些美食爱好者为周边有需求的人做饭。城市里,许多80后、90后年轻人的吃饭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需求。“回家吃饭”改变了他们家庭的经济结构,现在他们不请保姆了。
B选择正确姿势拥抱互联网
共享经济在中国,信任被称为发展的最大瓶颈。嘉宾们怎么看?据陈驰讲,在美国的文化土壤里,陌生人和陌生人的界限和戒心也是比较深的。中国,开始也是没人愿意把自己的家门打开让陌生人住进来。信用体系在陌生人间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把它应用到交易里面。这个模式逐渐从小部分人群、一些小众人群到一个更大的人群,一个鸿沟一个鸿沟走,体验从相对比较粗糙、简单到逐渐的良好,文化不是本质的问题。
从共享经济的发展进程来看,发展这个供给和进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供给上来,他们一方面是充实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以此职业替代。共享经济当中一个是从个人到组织当中,个人迸发出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完全是不一样的,完全从组织的供给变成个人的供给很在意、很驱动想把这个事情做好。
周航表示,“规范、标准,这些都是工业时代服务的特点。分享经济组织的是闲置资源。闲置资源的特点就是不规范、不可控。如何让共享经济规范、可控?”
C监管让共享制度化
行业需要监管,关键是怎么监管、谁来监管。政府部门制定的数量管制、准入门槛,把很多事情交给平台,因为大家看到过去十年互联网发展是平台本身的管制。平台最怕出事,谁都愿意这个平台的体验越做越好,适合这个生态。政府是很聪明的,对我们这个体系中的问题都是有洞察的,一起来解决。
陈驰认为,可以利用平台的生态逐渐存优淘劣。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的信用体系在陌生人之间发挥作用。小猪短租选择纳入公民身份信息来实现信用体系,和芝麻信用合作,实现对房东和入住人的实名登记并建立较为完善的保险制度。这种完善的信用体系与社交关系的改变,同时将内部的信用记录贡献出来使得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更加丰满,逐渐成为推动重建信用体系与改变社交关系的重要力量。
唐万里认为,共享经济的核心要基于安全问题,建立双方的信用体系制度并使其搭建更顺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第一是信息透明化;第二是通过数据化的信息来保证安全。通过系统告诉用户有多少人去过他家、吃过他家,好评有多少、差评有多少。供应商中,如天猫超市、物美也都是有管控的。而对于具体的保障问题,“回家吃饭”也尝试用内部安全委员会、安全组通过试吃、分享等措施降低安全问题。把生态搭起来,事情做好才会赢得市场和用户的认同。
从出行政策监管出台,到住宿、餐饮篇企业自发的数据信息搭建及建立信用体系等自监管模式,共享经济监管走出一小步。现实的问题和行业的快速发展是监管诉求的巨大推动力。《2016年中国企业家发展信心指数(上半年)报告》调查显示,83.3%的企业家赞同政府需要加强对平台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