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展现民族气节 弘扬民族精神
——读《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近日,张生全的历史小说《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在专家及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响。陕西、四川两省作协主席、同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著名作家贾平凹和阿来,都对该书高度评价,并倾情推荐。同时该书在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图书榜上高居前列,获得读者极大青睐。
该书以宋末战争及宋蒙两朝政治变局为题材,真实地再现了宋末深刻广阔的社会变革,生动地刻画了宋蒙两个朝廷复杂诡谲的权力斗争,精彩地描绘了两国跌宕起伏的战争画卷,立体地展现了宋末人物挺立的抗争精神和强健的民族气节。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这本书没有写到赫赫有名的江万载,也没有写到家喻户晓的文天祥,反而因为描写了一群普通人、底层人的坚持和气节,使得它对宋末风骨和民族气节的呈现丝毫没有减弱,让读者不得不信服。宋末的这种风骨,不只是体现在一两个特别的人身上,而是整个宋末人的一种集体精神品质。《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就是这样一部描写四川气节和精神的书。著名作家阿来指出,本书“给历史以尊严,给宋末以风骨,给四川以气象”。
在宋末的时候,四川一直是抗蒙的主战场。一开始,四川利用盆地边缘的“三关五州”抵挡侵略,但这“三关五州”很快被蒙古打得千疮百孔,形同虚设,蒙古人四川境内反复抢掠烧杀,四川竟毫无还手之力。但是,自从名将余玠临危受命,到四川指挥抗蒙以来,他用独特的智慧,广纳贤才,把四川的城防搬到山上,建立了有名的“山城抗蒙体系”,找到了山城抗蒙的大方略。这是一种全新的战略思想,这种思想让四川找到了对付蒙古铁骑的办法,不但让蒙军从此在四川束手无策,使四川的宋蒙战气象一新,让南宋一度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最后还打死了蒙古的大汗蒙哥。这,就是四川的一个气象。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拯救危难、取得不世奇功的人,却被百般陷害、猜忌,最后还不明不白地死去,在南宋死亡的阴影上开出一片绚烂的花海。
为什么这种有利局面却又昙花一现?一方面,蒙宋两国的形势不可逆转,并不因为四川有了起色,就能阻止蒙古人全面灭亡南宋的统一行动。另一方面,蒙宋两朝的变局走向,尤其是南宋朝廷沉疴日久,朝臣的争权夺利、宋朝限制武将的传统,中央政府自古以来对四川的防范心态等等,都注定了余玢等义士在四川必遭重重阻碍,最终是宿命的失败。
不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在于,《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的作者并没有给这种宿命以灰心和哀叹,小说浓墨重彩地写到了四川义士们在身处绝境时的奋争,在黑暗中的呐喊,在艰难处的努力。虽是绝境,但并末让我们感到绝望,因为我们看到了一种坚持的勇气,一种积极的态度,一种不屈的气节,一种挺立的精神。这种气节和精神,又使得四川有了另一种大格局大气象。
四川的这种大气象,是宋末最真实的民族画像,最美丽的时代风景。这样的风景,在宋末的时候,比比皆是。江氏“三古”的壮烈殉国,崖山十万人的惨烈蹈海,状元宰相文天祥的宁死不屈……这是宋末区别于其它朝代末年的最典型的特征。而余玢在四川十年里带领一众义士的抗蒙斗争,又是这道风景中最集中最深刻的群体性展示,再加上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段,出神入化的铺排描写,典型生动的人物刻画,因此使得这部小说又有了一种迷人的气息。在四川具有大气象的同时,也同时使得这部小说有了足够让人称道的格局和气象。
而这,正是作者想藉此告诉我们的,正是因为有精神,有气节,历史才具有厚度,人生才具有价值。也正如贾平凹在评价此书时所说的,作者在展示历史真实的同时,让历史指向了今天,指向了当下。 □胡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