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6年09月15日

陕西工人报专题 中秋(四首) 有家的中秋才算圆 中秋“偷月光” 诗话中秋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 曼谷拜月 枝生无限月 花满自然秋

当前版:第A4版:专题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专题
04

中秋“偷月光”

宫凤华

故乡的中秋节,是我们沐着月光玩游戏时喊月亮喊出来的,是我们在月亮地里踩月光踩出来的。

中秋之夜“偷月光”,是我们乡村孩子必做的事儿。月光春水一样浸润着村庄,浸润着我们多彩的童年。

“偷月光”不同于“偷秋”和“摸秋”,“摸秋”是惦记人家田里的蔬菜瓜果,而“偷月光”则是瞄准邻居家庭院里桌上敬月光的各种供品。

中秋节的晚上,我们暗地里约好了伙伴,准备晚饭后“偷月光”。我们算计着到哪家“偷月光”会更有收获。该去哪家“偷”呢?是村东头的小脚奶奶家?还是村西头的张侉子家?我们抿着小嘴,美美地想着金黄的圆月下,天井里的一张张供桌上:煮熟的菱角和鸡头、错叠的月饼和黏饼、嫩白的藕段、红红的苹果、橘红的柿子……

我们的小村子,四面无遮拦,像一只敞口的玻璃器皿,蓄满了如水的月光,玲珑剔透,温润如玉。月儿,像村里的小姑娘一样,浑身散发着一股栀子花的清香。月亮总是闪烁着女性的光辉,抚慰着我们年少时青涩的心事。浸泡在清澄的月光里,我们的内心变得柔软而丰盈、细腻而纯净。

月光下,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院子中间的桑木桌上,剥着鲜嫩的菱角。爷爷用刀把月饼切成小块儿,我们一人一份。月饼可算是奢侈品了,我们连指间沾满的油都舔得干干净净。爸妈总是咬两口就省下来给我们吃,我们的心里萌发了感恩的嫩芽。

家家户户燃放鞭炮过后,小村的深巷里弄便传来我们“偷月光”杂沓的脚步声,咚咚咚、笃笃笃、哒哒哒,细碎,毫无章法,却洋溢着喜气。

我们总是蹑手蹑脚地潜进人家院子里,动作轻盈快捷,于是,三奶奶家的月饼“飞”了,瘸大爷家的嫩藕断段了,麻队长家的供茶见底了,秀珠家的黏饼少了几层,阿萍家的盛菱角的碗空了。各家的供品在我们的手中翻转、调换;各家的院子里流淌着欢声笑语;各家的供桌上被一只只小手胡乱地摆弄过。之后,我们齐聚在大队部瓦屋后的草垛旁,比划并分享着各自的“战果”。

我们在小村里疯跑、呐喊、歌唱。我们可以看到月光下的秋露闪烁的晶莹,远处田埂上游移的薄雾,屋后池塘里粼粼的波光。远处的卤汀河泛动着清冽的波光,宛如一首舒缓的小夜曲、一杯刚刚斟满的玉液琼浆。村子里飘浮着浓浓的菱藕香和月饼香,回荡着我们快乐的笑声和走了调儿的儿歌。

童年的中秋节,那稻花菱藕的清香,那如银似铂的月光,那动听的民歌和童谣,如一幅幅水墨画,如一首首抒情诗,镌刻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偷月光”,“偷”的是远古的乡风民俗,“偷”的是月亮的精魄,“偷”的是那份宽容与善意,“偷”的是不设防的、纯朴而诗性的乡村生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