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6年09月22日
头版
01

化土为玉的“把桩”先生

烧成时间由72小时缩短为8小时,成品率由不足50%提高到95%以上……这一“绝技”让胡永刚在耀州窑系名声大振。

工作中的胡永刚

9月6日下午3时,在铜川市耀州窑文物复制厂1300℃的窑炉前,胡永刚拿着素烧过的倒装壶凝神翻看,在一连抽检了十几个公道杯、倒装壶、良心壶后,他严肃的脸庞露出了一抹笑容……

在铜川市耀州窑文物复制厂,胡永刚是首屈一指的“把桩”先生(“把桩”是瓷器烧成过程的总负责人,他的一项重要职责是观察火焰,判断温度。)。他经常对自己说:耀州窑的陶瓷是有灵性的,唯有在每一个细节处理上都追求完美,不断改进,器物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火眼金睛”烧制橄榄绿

“一切按计划进行,完美!”这是胡永刚从车间里“转悠”完后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可又有谁知道,在这看似轻松的话语背后,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往日,耀州窑都是煤烧倒焰窑,如果烧不好,烧塌半边匣钵是常有的事。可有了胡永刚‘把桩’成功率大大提高,他可是厂里国宝级的人物。”工友们这样评价胡永刚。

“1995年,我从西北轻工业学院硅酸盐工程专业毕业到厂工作时,作业环境烟熏火燎,制成一窑成品需要连续烧3天3夜,3名工人要不停歇地填进十几吨煤,劳动强度大不说,而且由于窑内受热不均匀,温度难掌握,烧成后残次品率高于50%。”胡永刚回忆起进厂时的情景就皱起了眉头。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他不断摸索、实践。“烧到一千多度时就得‘闷烧’,这样产生的一氧化碳与釉里的三价铁反应,还原成二价铁,才能让耀州瓷正宗的‘橄榄绿’出现,否则色就乱了。此外,窑里的一氧化碳含量要恰到好处,煤层厚度、填煤量、进风量以及窑内火苗的颜色、长度都得精准把握。”谈到烧窑的过程胡永刚侃侃而谈,“煤窑的温度不平衡,前后左右的温度相差几百度是常事。你得有眼力和判断力才能合理安排窑位。当温度达到1040℃时,要迅速推动烟道闸板、控制开合度并减少进风量,一边掌握填煤量,让煤达到一定厚度,一边看窑内火苗的颜色、长度,让煤无法充分燃烧,但还要温度不断上升……”凭借一双肉眼,胡永刚判断温度的准确度比机器还高。 (下转二版)

放大 缩小 默认